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迈出体系构建重要一步!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规范文件正式修订

作者:施芸芸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0-01-08 浏览:

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预测,预计2020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量累计将达到25GWh(约20万吨),2025年将达到116GWh(约78万吨)。

在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到来之际,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简称《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2019年本)》,此前在2016年公布的《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和《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6年第6号)同时废止。

迈出体系构建重要一步

其实,2019版的《规范条件》在2019年10月就向公众进行了意见征集,与当时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文件并没有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动。

值得一提的是:

首先,在“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一项中增加了“保障不可利用残余物的环保处置”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环保方面的要求;

其次,“环境保护要求企业应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等有关要求实施废水及废气的在线监测”,提供了更加具体详细的执行参考和相关标准;

第三,这可以算是此次《规范条件》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改动最大的一处,在“产品质量和职业教育”方面,征求意见稿中要求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和配备专职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完整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管理体系以及建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制度及职工教育档案,此次发布的《规范条件》中将“应当”全部改为“鼓励”,这应该是基于当前我国综合利用企业的发展现状做出的调整,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还存在盈利水平偏低、经营规模偏小等问题,适度放宽要求,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

第四,“相比之前,新出台的规范文件给出了具体明晰的评价和审查措施,为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构建起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迈出重要一步。”中信证券认为,在动力电池报废大规模开始之前就较早提出环保要求和回收率的要求,通过确立行业的进入门槛,将使得不符合规范的小企业生存更加艰难、大型企业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行业也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早行动 早规范

近年来,一系列的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文件公布:

2018年2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018年8月1日,《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规定了监督流程,建立了溯源平台;

不久,《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紧跟出炉,提出在京津冀、上海等17个地区以及中国铁塔公司开展试点,探索技术经济性强、资源环境友好的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发布的背景是,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在梯次利用和原材料分解回收效率偏低,流入合规回收企业的电池规模量不足,部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力度还不够,多个政策文件的公布旨在淘汰粗放发展、工艺落后、环保意识薄弱的回收企业,让更多退役电池流入合规回收企业,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改善企业盈利水平,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据中信证券研究人员介绍,此前,通过加严环保要求,提高准入标准,加强整顿力度,国内铅蓄电池回收行业大批不符规范的企业关闭,全国保留下来的合法的、规模化、规范化的再生铅企业在3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回收率也相应得到了提升,目前整体回收率已经达到95%。

上述研究人士表示:“相较于铅蓄电池回收行业的发展过程,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回收渠道更加专业、行业整顿更加及时,在动力电池报废大规模开始之前提高行业集中度,将更加有利于行业整体的规范健康发展。”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回收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