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造车热”正席卷长三角。
昨日,首批10辆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下线的国产model 3电动轿车正式交付车主。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同时宣布将在上海启动国产model y项目。公布此消息时,素来高调的马斯克甚至激动到在台上“尬舞”。马斯克的确有理由兴奋:位于临港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于2019年1月7日开工建设。时隔仅一年,首批国产特斯拉就已整车下线,特斯拉的“上海速度”可谓惊人。
此前不久,浙江绍兴圆梦整车制造。2019年12月28日,首台天际suv-me7在位于绍兴市滨海新区的天际汽车匠心智造工厂下线。
对于天际汽车项目,绍兴重视和期待程度颇高,一台天际suv-me7样车被陈列在绍兴市政府大楼内。而天际则不负众望,自2017年落户绍兴,用时两年便完成了首款量产车型的研发并正式生产下线。天际汽车的“绍兴速度”同样不容小觑。
2017年11月,天际汽车与绍兴滨海新区正式签约。项目自摘得土地到开工建设仅用43天,一期项目竣工仅用16个月。同时,仅用6个月即获得工信部整车制造批复,新车上市销售前的所有审批手续也于12月底前全数完成。
在速度的比拼上,温州的表现同样了得。2016年落地浙江温州的威马汽车,16个月实现生产线贯通,22个月实现量产车交付。温州当地媒体去年8月的一则报道称,2019年1至6月,威马汽车已累计交付8536辆(上险数),位居造车新势力交付量第一。虽然此后发生的多起自燃事件为品牌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但威马近期公布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该品牌的累计销售已达16876辆,在“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排名第二。
在汽车产业有传统优势的江苏盐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然不甘人后。2017年9月,盐城市与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意欲通过搭建产业服务平台的方式,进军智能交通产业。
2019年,华人运通在盐城动作不断。1月,华人运通全球首条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化城市道路——“智路”示范项目在盐城市开通试运行;6月,华人运通又与东风悦达起亚成立联合工作团队,确定了产业化落地方案和生产合作模式。7月末,华人运通旗下的豪华智能纯电动品牌高合(hiphi)正式发布,该品牌的首款车型也确定将在盐城生产,并计划于2021年量产销售。
国产“造车新势力”的另一“大牌”蔚来汽车,则在长三角多地同时布局:在合肥,蔚来与江淮进行深度合作。2016年4月,双方签订了市值约10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建造了全新的世界级全铝车身工厂。在江苏,蔚来围绕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布局了三个工厂,分别位于南京、常熟、昆山,其中位于南京先进制造基地具备年产28万套高性能eds的产能。
当然,造车热潮下,也不全是好消息。曾被乐视汽车“摆过一道”的浙江湖州,去年底再次“吃药”。被揶揄为“ppt造车”的游侠汽车项目开工一年半,仍未有量产车下线,留下一地鸡毛后由湖州官方“接盘”烂尾项目。
长远来看,“造车热”几乎可以肯定仍将在长三角区域内继续延烧,行业对于长三角这块风水宝地亦同样抱有极大期待。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表示,长三角将有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全世界的创新中心。他认为,得益于长三角的产业基础,围绕着智能电动汽车的全产业链,整个电动汽车的产业链非常完备,中国一年产将近3000万辆车,绝大部分的优秀零部件公司都是在长三角,物流成本可以大幅节约。同时,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购买力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