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
然而,就在美国当地时间2019年12月9日,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武装委员会负责人宣布就《2020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以下简称《法案》)的文本内容达成一致。这一《法案》此前曾包含歪曲抹黑中国军力发展以及涉台、涉港、涉疆、禁购有关中国产品等消极内容,而此次新的《法案》又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轨道车辆和电动客车生产商。
中国客车美国市场的荆棘路
《国防授权法案》主要规定了美国每年度国防预算、开支和美国安全利益保护,是美国国会每年必须通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法案之一。此次《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提出禁止使用联邦资金购买由他国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的列车及电动城市客车。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法案》预计将影响到两家中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其中之一是进军美国轨道车辆市场的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而另一家就是在美国销售电动城市客车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美国地方交通运输部门的资金支出中,约有1/3依赖于联邦政府拨款,《法案》提出的要求,显然是将中资公司排除于美国公共交通的市场之外。对此,重庆交通大学公共交通学者王健表示:“轨道车辆及电动客车都是民用交通运输工具,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法案》却以国家安全的名义介入到公共交通领域,某种程度来讲,是美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打压和排挤,违反市场竞争原则。另外,中国中车是国有企业,而比亚迪是民营企业,从这个层面来讲,比亚迪被纳入限制对象显然有些牵强。虽然美方给出的理由是比亚迪的快速发展是受中国政府资助的,但扶植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不应该成为在美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理由。”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指出:“与此前轮胎反倾销贸易摩擦案例不同,该《法案》实际上是美国单方面的限制措施,这种措施跟世贸组织精神和原则都是相违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美国在客车制造能力以及技术水平方面相对滞后,因此,近年来美国市场对中国客车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而该项《法案》显然会抑制美国国内市场对相关产品的需求。”
截至记者发稿前,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对此事不予置评。而比亚迪美国工厂方面则在12月11日的官方声明中表态,这项修正案由特殊利益集团和竞争对手起草,目标针对比亚迪,以此减少美国电动客车市场的需求。新规定两年内不会生效,在此期间,比亚迪的业务将会持续增长。
正在走出去的中国客车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美国以法令法案的形式限制中国客车企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新能源客车在国际市场颇具竞争力的一面。王健表示,美国在客车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成本很高,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美国开始对中国客车进行干预,表明中国电动客车产品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据了解,比亚迪自2014年以来已通过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兰卡斯特的工厂向美国交付了约400辆电动客车,未来随着交通运输系统降低碳排放的要求,预计美国电动客车市场将在未来几年迅速扩张。
事实上,中国企业不仅为美国提供了技术过硬的客车产品,还为大批美国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比亚迪美国工厂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兰卡斯特市市长帕瑞斯(R.Rex Parris)曾称赞比亚迪振兴了这座约有18万人口的沙漠城市。帕瑞斯说:“自从2014年比亚迪客车工厂开工以来,这一地区的失业率从24%降至4%。”
数据显示,中国客车产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客车市场份额约50%。可以说,全球每年采购的客车几乎有一半来自中国。即使在2018年国内客车市场处于低迷环境之下,中国也累计实现出口各类客车车型56864辆,销售额累计超过23亿美元,销售额同比增长10.43%。
新能源客车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推广领域,近年来出口数量增幅明显。从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客车在技术、价格、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日益凸显。“目前来看,中国的新能源客车产品凭借质量过硬、性价比高等优势,深受海外用户认可。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们新能源客车产业也已逐渐成熟。”中通客车品牌部部长李笃生说道。
多元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当下,比亚迪在美国市场的境遇,可看作是中国客车海外出口的一个缩影。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客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存诸多挑战。王健认为,当前在一些地区出现的所谓“反全球化”的趋势,不排除今后其它国家和地区也跟风效仿,采用关税调控的方式进行贸易保护。未来,中国客车企业的海外发展之路,面临着政策排他性的问题。
早在此前美国制定的“购买国货”条款中,为刺激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就对联邦政府采购的公共事业产品有相应规定,提出优先购买美国产品,并且规定美国制造的产品要达到一定比例。
“为规避类似‘购买美国货’的条例,比亚迪等中国车企此前采取了在美国设立工厂,以当地企业的身份来规避产品出口限制。”对于中国客车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前景,王健表示,“产品出口+当地合作”是未来发展趋势,而单纯靠产品出口的发展模式或许会走得越来越艰难。
对于中国客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类似壁垒政策,张建平坦言:“在贸易层面上,目前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壁垒,而应对策略之一,就是主动走出去,到当地去投资建厂。同时,还可以考虑到其他国家投资生产,再出口到美国,也就是采取曲线救国的方法。”另外,企业和政府的配合也显得至关重要,张建平认为:“企业一方面要主动进行适应和调整,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行业组织和协会,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政府和企业要形成合力,共同攻克难关。”
李笃生表示:“我们每出口到一个国家都要对当地市场的政策、标准和客户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这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而对于保护本国产业的行为,长远来看,只要我们把产品、技术、产业链都做到最好,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把眼光放的长远些。”在未来中国客车企业的出口模式方面,李笃生认为:“目前中国的客车出口仍以整车出口为主,但在一些关税较高或者技术门槛较高的国家,比如欧洲、俄罗斯等,采取KD(散件)组装或与当地企业进行合资的方式。从长远来看,中国客车企业海外出口必将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