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双碳目标>电动汽车与充电桩 返回

回顾2019 动力电池行业终将走向何方?

作者:杜泽霖 来源:爱卡汽车 发布时间:2020-01-13 浏览:

行业增速向缓 产能依然过剩

2019年已经走进了历史,在这一年里汽车行业发生了风云巨变,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缩影,汽车行业的变化影响着许多配套产业的发展。今天我们要聊的动力电池行业就是整个汽车行业大变局中的一环,同时也是大幕拉开的起点。

疯涨、衰退、反弹、整体向缓……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史如同一章曲折的大戏。得益于之前新能源汽车的“野蛮生长”,从2011年新能源车汽车的爆发开始,动力电池行业便搭上了顺风车,九年间出货量增长百倍。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9年前三季度,在动力电池产能方面,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的企业中有七家为中国企业,市场份额占比在60%以上,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分别位于第一名和第三名。除了中国企业之外,只有日韩共三家企业挤进前十名的行列,未来动力电池行业将进入“三国鼎立”的时代。

作为特斯拉的御用电池工厂,松下的电池出货量也十分惊人。

中国动力电池厂商装机量占比大,主要是由于单车电池包容量的增加。要知道在两年前,纯电动车电池包平均容量仅为不到30kWh,到了2019年,这一数值增长到最高49.0kWh。由于单车电池容量的提升,2019年前三季度动力电池装机42.04GWh,同比增长45.88%;2019年第三季度动力电池装机合计12.08GWh,同比下滑8.67%。

庞大的装机量背后,其实是惨淡的新能源车销量。由于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在当年3月底发布,一月二月各主机厂为应对新政纷纷抢装,整个一季度产量同比增长87.55%。但自新政公布后,补贴大幅退坡,加上国五去库存的原因,增长逐渐乏力。第二季度销量35.3万辆,整体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自7月开始,截止到11月,每月同比增长皆为负值,同时无销量突破10万辆的月份。

与前两年的火热相比,今年的动力电池企业可谓有喜有忧。早在2016年,国内一共有150余家动力电池企业,但是如今大约有一半的企业已经“销声匿迹”,企业破产潮到来。

曾经排行前三的沃特玛,其动力电池在国内25个示范城市中一度占据约20%的市场份额,2017年甚至为母公司带来1681倍的净利增长,如今申请破产,对外负债约197亿元,拖欠559家供应商债权共约54亿余元。

另外还有在2017年排名第五的国能电池,今年上半年就爆出欠薪停产,后被人发现办公地点已经人去楼空。到了去年11月,又有两家动力电池企业相继爆出债务危机,其中比克电池被爆资金链已经断裂,而湖北猛狮则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

虽然中小企业纷纷陷入债务风险,但行业头部企业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宁德时代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动力电池制造商,并且率先实现了NCM811方形电芯的量产,将相关技术成功运用于广汽与宝马的车型。比亚迪也打破自产自销的模式,去年与长安等主机厂合作,试图在动力电池市场阻击宁德时代,相继在惠州、深圳、西宁等建立电池生产基地,又投资40亿元在广州投资建设锂电池生产基地。

从去年起,宁德时代开始为宝马集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的MINI电动车供应动力电池。

巨头们除了在国内“闷头苦干”,也在国际上与国际企业“贴身肉搏”。2019年10月,宁德时代位于德国的首个海外工厂正式动工,并计划将德国工厂的产能从原计划中2022年达到14GWh,提升为到2026年突破100GWh。并且还与戴姆勒、大众、博世、沃尔沃等欧洲老牌车企实现长期合作,其中与宝马的总订单增加至73亿欧元。

比亚迪也在与奥迪展开合作谈判,并且计划斥资约90亿元人民币在德国开展动力电池生产相关业务, 将建立一个完整的新能源车辆制造工厂,初期的计划产能为1万辆配套电池。

此外还有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动力电池企业纷纷进军欧洲,相关协议也已陆续落地。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直插现代汽车工业的心脏,呈现围剿日韩相关企业之势,放眼全球市场,论规模和技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都难觅竞争对手。

政策加速转变 新蓝海将至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而2019年“频出”的新能源政策影响着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改变了动力电池行业的格局。

2019年对行业影响最深的政策应该是3月26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新能源补贴的由此大幅度退坡。

诸多不符合新政标准的车型在当时纷纷推出了升级款。

补贴新政规定,乘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如果低于125Wh/kg,则无法享受原有的新能源补贴;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250公里、客车200公里以下的车型完全取消补贴;系统能量密度160Wh/kg以上车型均按1倍系数补贴;同时用补贴充电基础设施等来替代地补。

新政一出,意味着补贴金额在2018年基础上下滑超过一半,由于将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设置为过渡期,因此补贴并没有立即退出,但是带来了一定范围的抢装潮。

到了2019年6月21日,工信部下文废止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也就是废除了我们常说的“白名单”。

“白名单”的出现,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行政手段保护国内的动力电池产业,这毫无疑问为国产动力电池企业争取了发展的时间。

如今国产动力电池企业已经能够与国际选手同台竞技,废止“白名单”更有利于市场的良性竞争,避免资源的浪费,进一步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也让本土企业认识到,是时候该脱离襁褓。

而在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又一纸文令震惊了新能源行业,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了诸多规定,为未来十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定了调。

规划中提到,力争经过15年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并且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市场占比将达到25%左右,同时要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发挥各类基金的协同作用,推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等零部件企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这意味着未来15年中,我国新能源政策的大方向不会变,但要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更加偏向以市场为主导。

编辑点评:2019年动力电池企业处在洗牌的过程中,受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影响起伏较大,许多实力不强的小厂纷纷从市场中消失,行业的“热闹”程度远不如之前几年。但是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本土动力电池巨头的实力却更加强大,直接在海外市场与日韩企业对垒,在整个世界范围形成中日韩三国竞争之势。一个产业不可能凭空出现,同时发展壮大也不能全依靠行政力量,如今新政在加速行业的市场化,正在经历调整的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分享到:

关键字:动力电池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