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最前沿阵地。巨大的市场红利,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生虹吸效应,吸引了357家整车企业、上百家动力电池配套企业、近1.3万亿资本的进入。
从整车企业来看,外资车企、自主品牌车企、新势力车企、地产商跨界车企等不同势力都在暗自发力。角力电动化,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一条毋庸置疑的共识。
过去的2019年,尽管需求低迷,但中国电动汽车战场依然硝烟弥漫。对于自主品牌车企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宏观经济承压、补贴大幅退坡、消费市场低迷、外资品牌加速抢滩等综合叠加,考验着车企的战略定力和决策。
已经到来的2020年,将继续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行业将进入依靠内生发展动力来实现平稳增长的2.0阶段。转型就像转弯,必然面临着降速。以2020年为标志,大浪淘沙,企业重整重组、重新洗牌的过程将会到来。
2020年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召开年度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把握形势聚焦转型引领创新”,此次论坛上,比亚迪、北汽、上汽、广汽、长安等自主品牌车企都对于2020年及未来几年中国市场做出研判。
高工电动车对于这些车企领袖的研判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可以给产业链企业提供一个看待汽车产业变革以及应对市场变化的清晰思路与方法论。
比亚迪王传福:刀片电池3月量产
对于2019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下滑的分析,王传福认为主要存在5个方面原因:
一是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消费信心不足对市场打击很大;二是去年的政策退出,而利好政策又较少,出现了驱动力不足;
三是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暴露一些安全问题,短期内对消费信心打击很大;
四是国五、国六排放切换,大量国五车清库存,短期内造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比较优势减弱;
五是早些年电池技术迭代较快,车辆续航和体验不断提升,客观上造成了新能源二手车残值较低,加上检测评估标准和流通体系不够完善,对新车消费造成了一些影响。
王传福提出,面对市场形势,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而从安全角度来看,铁电池也是乘用车领域较好的电池。
比亚迪开发了一个“刀片电池”——铁电池产品,将于今年3月在重庆工厂首次量产。新推出的刀片电池“体积比能量密度”相比传统铁电池提升了50%,具有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整车寿命可达百万公里以上。“刀片电池”搭载的第一款车型将是比亚迪“汉”,这款车将于今年6月上市,续航600公里。
上汽王晓秋:蓄势、融创、竞合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认为,针对即将进入到后补贴时代,将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如何对用户价值再挖掘和重新定义。二是如何应对双积分政策带来的供给竞争升级。三是如何把握非限购限行城市及私人用户的增量机遇。四是如何消化跨界技术风险及经营成本压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上汽集团提出“蓄势、融创、竞合”三点倡议:
“蓄势”就是希望政府积蓄各方力量,保持住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
王晓秋建议:一是加大扶持,可以对购买新能源车用户给予一定个税抵扣额度;并在减免停车费和路桥通行费、开辟新能源车专用道等使用环节给予进一步支持。
二是加强引导,希望国家能引导更多国内外资本投资相关领域,以推动成本下降。鼓励更多的资本进入到这些行业领域,将有助于新能源产业链上游成本的下降,同时也有利于减轻新能源车企的经营压力。
三是加紧完善,希望政府能尽快完善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安全性标准、充电和加氢站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新能源二手车交易、电池梯度利用与回收、新能源产品出口鼓励政策等,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让好政策能落地、快落地、见成效。
“融创”就是企业要加快融合创新步伐,提升用户价值体验。
一是要聚焦用户当前最为关切的新能源里程焦虑、充电焦虑、安全焦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水平。
二是要加大跨界技术融合,努力打造具有“颠覆性”的出行新物种。
三是要加强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充分利用金融工具链和数据业务链,打通新能源购车、保险、租赁、保养、维修、二手车、残值回收等全业务链,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案,增强用户的服务价值体验。
“竞合”就是产业要加强竞争者间的开放合作,面向未来的资金投入,规模巨大、周期漫长,而且还需要很多跨界技术的支持,车企很难完全靠单打独斗来找到出路。尤其是在“新四化”领域,更需要共享资源、合作共赢。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国际化战略三步走
在电气化方面,广汽的技术路线是:立足EV(电动车),兼顾PHEV(插电混动)与HEV(混合动力)发展,面向未来适当储备FCV(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广汽集团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系车型电气化,其中PHEV产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介绍,广汽集团的国际化战略明确了“三步走”的路线图:首先,聚焦“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市场,建立销售与服务网络。其次,根据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稳步推进发达国家市场的拓展。第三,持续提升品牌价值,逐步实现产品覆盖全球主要市场。
技术合作方面,除了零部件领域的全球资源整合之外,在整车研发和示范运营领域,广汽正与外方伙伴深入合作。产业生态合作方面,广汽一贯秉持开放态度,技术联盟、资源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和现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都是其选项。
长安汽车张宝林:回归行业本质
长安汽车董事长张宝林判断认为,未来3-5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期。只有那些敢于突破创新,回归行业本质,用心经营用户,持续稳健经营的企业,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一,实施技术创新。以“Allinone”技术战略为核心,持续打造1个数字化虚拟设计平台、2个电池平台,3个电驱平台,重点提升电池管家、电驱一体化集成、数字化虚拟设计技术,打造智慧互联互通生态圈,成为智慧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
第二,实施产品创新。2020年,陆续推出E-PRO、E-STAR、E-ROCK、E-LIFE四大新品,成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产品提供者。到2025年,覆盖EV、PHEV、FCV,将累计推出25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
第三,实施服务创新。从提供传统产品向提供生态产品(汽车产品+金融产品+服务产品+出行产品+备件产品)转型。推出全生命周期的电池管家服务;整合资源,布局分时租赁、网约车等多种出行方式。
第四,实施商业模式创新。整合互联网、智能化、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充电运营、金融等资源,构建新能源命运共同体。
北汽集团张夕勇:打造爆款场景开发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提出,十年破壁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量变正在凝聚成质变爆发的突破,丧失信心、唱衰行业不是发展之道,快速转型才能把握机遇、趁势而上,推动整个产业快速迈进成长型的新辉煌。
一是以技术赋能打造爆款产品。为了实现高效安全的电池系统,北汽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了全球首款CTP无模组电池技术。截至到目前,我们核心车型EU5已经连续7个月卫冕单车销量第一,
二是以场景开发推动星火燎原。北汽始终把握时代特征,有条件的场景先占领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扩大新能源的成果,先是引领性的开创了A00级的国民车道路,后有承接北京市的公车改革、北京出行,先后开拓了新能源网约车市场和出租车市场,通过积极的合作和自建基地的方式开创了新能源市场的出行解决方案。
三是向“特”革新,以模式创新打破市场瓶颈。北汽始终注重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解决方案。在新能源最关键的部件环节,北京以“擎天柱计划”为引领,首创换电模式,破解里程焦虑,还开发了车电分离模式,投入消费市场,预计可能将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降低40%。
江淮汽车安进:车规级安全和寿命技术
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介绍,江淮形成了通过迭代开发推动技术产品成熟的创新方法,取得了迈入产业生根的两大核心技术的突破:
一是,车规级的安全技术。历时十年,我们开展了上万次的爆破实验,研究电池包热失控安全技术,在国内高比能小容量的18650和21700三元电芯上率先取得突破,我们实现了单个电芯爆炸整车不失火,解决了热失控安全问题,成熟可靠。
二是车规级的寿命技术。江淮汽车保持定力,坚持连续攻关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经过十年大数据模型研究和400多辆出租车两年使用实证,开发国内独有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与液冷技术,实现了百万公里长寿命,解决了电动车可出租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