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项目管理>电站事故及应急消防管理 返回

煤电不具备短期大规模退出条件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0-01-13 浏览:

(文丨本报实习记者 赵紫原)

煤电去产能成效显著

煤电退出在国际上已有先例,多国近年陆续列出“弃煤”时间表。

资料显示,西班牙电力集团计划今年完全关闭燃煤电厂,法国计划2021年关闭所有燃煤电厂,英国决定于2025年前关闭所有煤电设施,芬兰至2030年全面禁煤,荷兰将从2030年起禁止使用煤炭发电。2019年,日本伊藤忠商事公司发表声明,承诺不再参与任何新燃煤发电和煤矿项目的开发,同时对现有煤炭资产进行严格评估并逐渐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煤电比例高达35%的德国也加入“去煤”行列。2019年初,德国表示将逐步关停煤电,将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重从目前38%提升至2030年的65%,最迟于2038年前关闭所有燃煤电厂。

随着能源转型步伐加快,我国煤电退出也已提上日程,煤电去产能政策频出。

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称,我国提前两年完成煤电“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而据国家能源局2019年12月统计,2019年我国淘汰关停2000万千瓦煤电机组,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其中,内蒙古关停煤电落后产能13.6万千瓦,河南省关停168千瓦,山东省共关停21台小煤电机组,装机容量32.4万千瓦。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倚重煤电

不少专家认为,《报告》提出的煤电退出路径有待商榷,目前并不具备“短期内迅速淘汰1.12亿千瓦机组”的能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只要电力系统可以保证安全,且退煤成本和终端降电价成本有人‘扛’且扛得起,那就让煤电提前‘退休’,但目前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另一位业内专家也表示,煤电退出在技术方面不可行。“如果不惜代价,其实早就可以大规模退出。煤电退出意味着电力系统中干‘重活、累活’的‘撂挑子’了,靠什么支撑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靠间歇性电源吗?煤电不论‘好’‘坏’,目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离不开它。”

长期来看,电力系统能否依靠煤电退出来实现零净排放?

中电联日前发布的《2019年1-11月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18.7亿千瓦,燃煤发电10.3亿千瓦,占55.08%。也有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底,英国燃煤电厂仅7座,总装机容量1000多万千瓦,占总装机5%;德国煤电占比较高,装机容量共计4260万千瓦,不足我国煤电装机4%。换言之,我国煤电退出规模远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煤电退出后,如此大体量的基荷电源和调峰电源,谁来“接棒”?

“如果煤电全部退出,10亿千瓦的保基荷和调峰能力,谁来顶上?而且电力需求在持续增长,保证高比例的可再生在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需发展多少核电和气电?成本怎么核算?目前均没有明确答案,至少没有细化的技术评估方案。”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告诉记者。

必须以安全为前提

对《报告》引发的讨论,袁家海认为,目前我国从政策到行业,不论基本预期还是心理层面,并未做好30年后煤电基本退出或全部退出的准备。如果兑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煤电深度减排势在必行,《报告》其实是投石问路,以期引起政策和行业的关注与讨论。

袁家海认为,煤电进退对我国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煤电供应链,从上游煤炭、中游装备制造再到燃煤电厂,关系千万人的‘饭碗’,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同时,我国煤电退出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看煤电退出和能源转型,我国政府的意愿和决心显而易见,注定我们不愿再走过去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的老路,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袁家海说。

那么,中国煤电到底该如何退出?

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长单保国认为,煤电退出比例和节奏应以安全性为前提。“价格低廉、稳定供给、清洁环保是能源‘不可能三角’,经济性必须要考虑,但安全性是决定性因素,没有保证安全的能源转型是没有意义的。中长期来看,我国煤电肯定会减少,预计到2050年左右,煤电装机下降至7亿千瓦。”

技术层面上,单保国持观望态度。“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市场机制和电力市场化程度,包括一些重大技术,比如储能、核聚变等一旦有所突破,都会对能源转型产生一系列影响。目前,煤电深度减排如何规划,应在能源转型这个大系统中分析,落实到电力行业如何减排,再考虑煤电如何应对。”

分享到:

关键字:煤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