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对未来汽车的定义和概念的创新,点燃了这场百年不遇的汽车革命。2016年之后,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技术进步的拉动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三股力量同时发力,使形势急转直下。这场汽车革命发展之迅速、来势之凶猛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电动化只是引爆点,与汽车革命并行发展的是能源革命、新一代移动通信、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这些因素相融对接,将使未来的汽车走向电动化、绿色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较大程度上将改变世界、造福社会。
第一,汽车革命与能源革命融合,大幅度改善能源结构。
我国石油消费连年增长,但原油产量却连年下降。2018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70%,超出了能源安全的警戒线,而现在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85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处于增长期。如果仅仅依赖石油,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将成重大隐患。全中国14亿人口个人出行机动化之梦,现实的选择就是电动化。可喜的是,与汽车电动化并行的是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需要强大的清洁电力的保障,而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则有赖于消纳和存储间歇性电能储电能力,两者通过能源互联网的衔接,将产生巨大的互补协同效应。未来的电动汽车因其数量十分庞大,总体上有强大的储放电能力,足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发展。
第二,电动化要放在绿色化的基础之上。
2010年,中国率先把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在此前后,美国加州政府推出了汽车零排放积分政策。2016年,欧洲多国政府提出了限售传统燃油汽车的时间表。2017年,欧盟提出更加严格的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倒逼汽车产业的转型。2018年7月,英国交通部发布了零排放之路方案,助推实现到2040年停止传统燃油车销售的过渡,这就使英国的交通零排放率先从规划进入了有序实施阶段。
汽车动力技术的转型原本是技术进步和市场推动的正常过程,但诸多国家的政府却一反常态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出手干预,竟成了这轮汽车技术变革的第一推动力。究其背后,拯救地球的紧迫性、兑现《巴黎协定》承诺、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出行是各国政府高度一致性行动的初衷。因此,电动汽车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上使电动化与新能源对接,把电动化的全产业链放在绿色化的基础之上。可以预期,到2025年前后,电动车的性价比将超过燃油车,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将低于化石能源,市场将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转型,以日益加快的步伐走向零排放公路交通。
第三,共享出行有望重构城市交通。
传统的以私家车为中心的城市交通体系,已经成为大城市病的一大顽症。电动车+互联网+自动驾驶与共享出行搭配,为再造城市交通体系展现了新的前景。多项研究表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将使共享出行的“人公里成本”下降40%左右,未来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可以自动移动到出行需求点,实现无缝接驳,人、车、出实时共享交通信息,使交通出行的效率提高。在中国,很多消费者天天就生活在互联网上,他们越来越接受少拥有、多分享的理念,比如2018年,仅滴滴打车就在全国400多个城市为用户提供了100亿次左右的出行服务,平均每天大约有3000万次,目前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共享汽车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这将弱化私人购车和开车的欲望。随着共享出行的发展,它将成为汽车制造业的单一买家,具有较强的话语权。为应对这一形势的发展,奔驰、宝马、丰田等汽车巨头已经纷纷布局共享出行服务。
第四,跨界技术和造车新势力的加入为实现网联化、智能化充实了内涵。
良好的机动功能只是电动汽车的1.0版本,充分释放未来汽车造福社会的潜能,还有赖于网联化、智能化和出行服务的创新。但是要把电动汽车升级为“强大的移动智能平台”,成为电气化、电子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由软件定义的高科技产品,对于传统汽车企业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并不是把各种硬件和软件堆砌到汽车体上就可以做到的。我国年轻一代对信息化有强烈的偏好和很高的要求,我国电子信息和互联网企业有较强的能力和意愿通过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两者结合有可能形成我国车联网和智能化的特色和强项。
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和新的机会而勇敢的闯了进来,这已经成为我国有别于其他汽车生产国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势。他们的进入给汽车变革注入了新的基因,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在跨界技术和造车新势力参与下,来重新定义未来的汽车,可以确保电动化的汽车把稳网联化、智能化的方向,很好地实现与未来的对接。我想特斯拉是全球的第一颗明星,但是不会没有后来者。
第五,汽车革命与能源、交通、城市变革协同发展。
支撑汽车革命的是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倒逼汽车革命的是拯救地球、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汽车必须由信息孤岛转化为超级移动智能终端。汽车革命还要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减少交通伤亡。为此,汽车革命必须与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很好的衔接和融合。
未来的电动汽车将是存储和消纳绿色能源的基本单位,是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将新一代移动通信、共享出行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消费革命,较大程度上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能源、环境、城市交通等痛点和难点问题,并使消费者获得全新的出行体验。
第六,未雨绸缪作好顶层设计
有关方面预计,2030年我国的电动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500万辆,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基本普及,保有量将达到8000万辆,这个预测要变成现实,涉及到能源结构的调整、智能电网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支持、产业链的调整改造、标准法规的调整,以及就业岗位的转移等等,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每一方面都是周期较长、牵动全社会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从一开始就把汽车、能源、交通、通信、城市进行系统综合考虑,实现技术协同、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法规协同,有序推进。其中,打破壁垒、开放市场、加强跨学科、跨产业的协同创新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一个经科学论证的顶层设计和时间表,给市场和社会应有的预期,是推进这场汽车革命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可以说,我国几乎比任何一个国家对这一轮汽车革命都有更加热切的期待,这一次汽车颠覆性变革的底层是可再生能源,是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高度融合。可喜的是,这几个方面恰恰都是我国近年来发展状况良好的新兴领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果把握得好,我们有可能成为一个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