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产业观察 返回

今年一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腰斩”

作者:黄珮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0-02-26 浏览: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了最新生产和销售数据。数据显示,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比下降55.4%和54.4%。其中,乘用车产销预计完成3.5万辆和3.9万辆,同比下降56.3%和54.5%;商用车产销预计均完成0.5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4%和51.7%。

“从去年6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后,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化较大。”中汽协相关负责人分析称,“尽管去年12月受积分因素等影响有所改善,但至今年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又回到了去年下半年的下滑趋势。”

影响波及产业链上下游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新能源车企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其中甚至包括不少业内公认的龙头企业。

比亚迪公布的1月销量快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1月销量7133辆,同比下滑75.1%。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144辆,同比下滑68.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1876辆,同比下滑84.1%,情况不容乐观。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北汽新能源,其1月销售新能源汽车仅2006辆,同比下滑55.5%,近乎“腰斩”。此外,吉利1月份售出4762辆新能源汽车,同比下降47.2%;江淮汽车售出2170辆纯电动汽车,同比下降64.1%;长城汽车旗下纯电动品牌欧拉的销量则为1300辆,同比下降65.6%,其中欧拉iQ仅售出5辆,同比下降99.7%。

然而,这还仅仅是车市“开门黑”的冰山一角——受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低迷的影响,不少与其配套的设施产业数据也出现了下滑趋势。据中汽协数据,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容量约为2.32千兆瓦时,同比下降53%。其中国内大多数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益威锂能源、李绅电池、中航锂能源、富能科技等,动力电池的装机功率都出现了急剧下降。

一月有效工作日减少是重要原因

业内普遍认为,如此不乐观的数据,主要是由春节期间属传统市场淡季、节假日期间产量减少以及产能利用率低等造成的。

此外,1月份有效工作日仅为17天也被认为是对月销售产生极大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年春节假期在1月,全月有效工作日比去年减少,是当月汽车产销下滑的主要原因。”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坦言。

而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今年的春节比往年提前,是造成1月整体市场产销同比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疫情造成的部分影响。

据了解,从1月下旬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其中,疫情最为严重湖北省是年产量占全国8%-9%的重要汽车产业基地,疫情比较严重的广东、浙江同样是我国的汽车工业大省,这些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乃至整体汽车产业的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1月下旬在全国范围暴发的疫情影响与假期基本重合,因此对1月产销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但新冠疫情对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都将会大于17年前的非典。”

疫情结束后或迎短暂消费高峰

“疫情对企业恢复生产、物流运输、备件供应和采购产生了一些短期影响。”广汽川汽方面此前表示。

业内分析指出,对于消费者而言,疫情直接削弱了其购车需求和消费能力;对于汽车企业而言,不仅生产进度受阻,其应对标准法规的难度也随之大幅加剧。同时,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隐患进一步加大。此外,汽车出口也变得更加困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能源车需求和供给两侧都出现一些问题。需求端乏力,疫情导致网约车体系受到影响,部分网约车租赁公司面临司机退租、车辆空置的致命打击。在供给端,一季度厂家将加大运营车辆推广力度,面临运营成本提升的巨大压力,这成为进一步抑制新能源车增量的因素。与此同时,短期内国际油价处于低位,新能源车的性价比优势不会特别突出,私人购买热情不高。”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新能源车销量或低于去年。

而根据中汽协的预判,疫情将对今年第一季度的新能源汽车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影响,行业产销量将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疫情结束后,受抑制的消费需求会在短期内得到释放,并迎来一波短暂的消费高峰。

“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恢复经济、稳定市场预期、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尽快得到有效防控,我们坚信疫情给经济带来的是短期冲击,不会改变长期稳定发展的态势。”中汽协预测,今年车市将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全年汽车行业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