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世界各国,东起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至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间广大腹地,沿线分布着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通道国。能源企业在“一带一路”中承担着重要责任,这其中如何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加强国际能源合作,打造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是能源企业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安全与新能源研究室主任、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刘强。
刘强指出,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一带一路”项目取得了不少成绩,2016年至2019年11月,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投资总计1733.9亿美元,带动当地就业超10万人,惠及人口超300万。其中投资石油项目330.2亿美元;天然气项目投资382.6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海外煤炭合计投资与工程承包金额354.6亿美元,在电力项目上投资368.6亿美元;中国可再生能源海外投资与项目承包303亿美元。
“十四五”是中国由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转变的关键时期,为保障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能源国际合作要实现从能源企业走出去,到向中国与世界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转变。
刘强表示,在未来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更应总结经验,将风险考虑在前,规避可能的不良影响。在未来的项目投资过程中,需要融入当地的法律、宗教、文化等人文环境因素,充分结合当地的人才、习俗等,避免本是惠及沿线各国群众的项目遭遇到不必要的阻拦,重视与多方利益主体合作,让项目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区利益,无论是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教育问题,还是环保问题,让“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成果能够被各国人民看得见,摸得着。
在迈向“十三五”收官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的能源合作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推动以清洁能源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建设,通过能源产业链的国际化融合,形成优化国际能源资源的市场化发展产业链网络。
第二,加快建设更加活跃、更有市场效率、更低交易成本的亚洲石油天然气交易市场,吸引日本、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中东石油天然气生产国、东南亚天然气生产国、太平洋东岸的北美国家参与。
第三,在中国加快建立先进能源技术转化机制,吸引全世界的先进能源技术到中国进行技术转化与市场化发展,推动中国的能源技术革命。(萧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