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以数字技术为新能源赋能

作者:王为民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发布时间:2020-02-04 浏览:

文/王为民

2019年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攻坚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弃风率同比下降4.0个百分点,弃光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接入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电网企业,创新举措,全力促进新能源消纳。

近期,公司召开新能源云建设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今年年底前完成14家试点单位建设任务,明年在公司系统全面推行。在公司提出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即将一周年之际,加快推进新能源云建设可谓恰逢其时,对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新能源运维成本高、消纳困难是个核心问题。近年来,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不少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制定《解决弃水弃风弃光问题实施方案》《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公司也积极行动,出台并落实促进新能源消纳6方面30项重点措施,从电网建设、调度运行、市场交易、技术创新等方面,服务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上半年,公司经营区域新能源利用率96.1%,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成果值得肯定。不过,不能忽视,新能源产业发展至今未能形成一套降低运维成本、破解消纳难问题的有效生态机制。

长远来看,新能源产业根基仍较薄弱。特别是离开政策支持、价格补贴等,依旧面临开发成本高、关键技术难突破、稳定性不足等局限。例如,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一旦气候条件受限,风机、光伏面板就会无电可发。而在波动性情况下,易产生较大冲击电流,对电网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影响。预计到2050年,中国能源发展将出现“两个50%”,即在能源生产环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会超过50%;在终端消费环节,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超过50%。更好发展新能源,有效的破题之道还在于培育良性的生态环境,以数字技术为新能源产业赋能,搭建产业新生态圈,而非搞单一的或者“各扫门前雪”的方式来发展。

新能源产业链条上有政府、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设备制造企业、设计服务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等多个利益主体。依托新能源云,聚合产业各方,打破专业壁垒、行业壁垒,推倒“数据烟囱”,共同构建线上线下全面相互支撑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并形成融合跨行业、跨专业以及跨地域的发展新模式,则是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这样的市场逻辑在消费领域已经成功验证。

餐饮企业海底捞上云后,建立企业中台,实现“千人千面”,用户只要打开APP应用,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吃的菜、锅底等信息,甚至打折促销的专属优惠也一并奉上。同时,海底捞根据顾客偏好、消费能力等数据,合理选择区域开设新店,快速盈利,不断裂变,成为餐饮行业玩转数字经济的新行家。这说明,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云计算基础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抓住细分市场,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的商业机会和体验自然会纷至沓来,让企业优先享受到上云的“红利”。

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超级标签。新能源不仅是绿色、可持续、高质量的代名词,也是智慧、泛在、物联的“样板间”。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的渗透率,创造出新应用,破解消纳难题,做大市场蛋糕,在推进能源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新能源云一定能讲述一个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故事。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