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如何做好健康防范?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数字储能网 发布时间:2020-02-04 浏览:

一、认识新型冠状病毒:

1.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造成武汉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2019-nCoV。

2、新型冠状病毒是怎样传播的?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有:飞沫传播(咳嗽、喷嚏等)、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

3、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有多长?

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认识,潜伏期最长为14天。

4、临床表现有哪些?

患者感染冠状病毒后,症状因人而异。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5、出现早期临床表现是否意味着被感染?

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但如果出现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有武汉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应当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

6、什么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怕热,在56摄氏度条件下,30分钟就能杀灭病毒;含氯消毒剂、75%的酒精、碘类、过氧化物等多种消毒剂也可杀灭该类病毒。

皮肤消毒可选用75%的酒精和碘伏等(黏膜消毒使用碘伏或者其他黏膜消毒剂)。

二、如何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1、少聚集

(1)避免去疫情高发区及人流空集的场所。疾病流行期问尽量不聚会,不聚餐。

(2)疾病流行期间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必须乘坐,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触摸车上物品。

2、戴口罩

(1)戴口罩前应洗手,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面。

(2)分清口罩的内外、上下,浅色面为内面,内面应贴着口鼻,深色面朝外,有金属条(鼻夹)一端是上方。

(3)戴口罩时双手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然后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

(4)口罩被污染后(如亲密接触病患或可疑病患后)应立即更换。鼻夹坏损、头带变松、口罩变形、口罩有异味或脏污,以及潮湿后呼吸阻力变大时也应进行更换。

(5)摘口罩时先洗手,双手从耳挂处摘下口罩并放在有盖垃圾桶内,不要随意丢弃,不接触口罩的表面,摘下口罩后应立即洗手。

(6)口罩的选择:去往门急诊等易感染场所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KN95防护口罩。日常防护还可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符合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的KN90型和KN95型防颗粒口罩同样适用。

注意:若身体不适,请不要佩戴配有呼吸阀的口罩。

根据防护效果来看: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3、手卫生

手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冠状病毒也不例外,洗手是眀确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1)洗得细

建议大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六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搓手时间不少于20秒,无流动水时可以使用含醇手消毒剂。

(2)洗得勤

外出归来,触摸公共物品如手扶电梯、电梯按键、门把手等物品后,打喷嚏后,接触他人后,饭前便后,点击手机或键盘后,吃东西前,揉眼睛前等情况下,都要及时洗手。

4、做4件事防住“粪口传播”

根据最新情况表明,这种病毒可能还有粪—口传播(消化道传播)的感染途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也就此回应,这说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存在,但是否通过粪—口传播,还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形成气溶胶的方式再传播,需要进一步证实。钟南山院士表示,由于在粪便里已经发现病毒,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

切断粪—口传播,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注意一些小细节,便可将其“拒之门外”。

(1)厕所、马桶要消毒

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时,应格外重视手卫生,同时尽可能避免与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如果没有单独卫生间,每次使用后,可以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做好居家隔离消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使用过的厕所、马桶,更要使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并且厕所必须要通风。

(2)当心感染者的呕吐物、粪便

临床医师特别是消化内科医师,应高度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不典型症状,针对患者呕吐物、粪便等做好个人防护。

(3)注意饮食卫生

●少吃生食,不喝生水。

●蔬菜一定要洗干净、煮熟后食用;吃水果前,要用清水充分洗净。

●从正规渠道购买冰鲜禽肉,食用禽肉、蛋奶时要充分煮熟,避免肉类生食。

●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

5、居家环境

据悉,广州市疾控中心近日通过对确诊患者居住外环境的监测、检查中发现,一名患者铁门门把手上出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踪迹。这也提示广大市民要做好预防性的举措,尤其是居家通风、清洁等。

(1)加强开窗通风。居家每天至少2次开窗通风换气,每次15~20分钟,加强空气流通,以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2)居家环境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或其他含氯消毒粉/泡腾片)配制成有效氯浓度为500毫克/升的溶液擦拭或浸泡消毒。耐热物品可采用煮沸15分钟的方法进行消毒。

6、心理调节

(1)接纳负向情绪。面对疫情,出现恐惧、焦虑、无助等情绪是正常的,接纳这种情绪反应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2)调适压力,避免过度的消极情绪。宁静、愉悦的情绪状态则有利于身体放松,增强免疫力。监控过度的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听一些放松冥想的音乐有利于身心放松。

(3)当心情非常糟糕难以调适时,应及时拨打心理热线进行求助。

三、工作场所的防护

春节“返程潮”持续开启。封闭的车厢、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路途、通勤中的公共交通、人头攒动的办公场所……这让不少人忧心。无法避免人群接触,我们该如何做好自我防护?

1、上下班途中防护

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下班,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进入办公区域后洗手。下班后洗手,佩戴口罩后回家,回家摘掉口罩洗手,手机和钥匙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

2、筛查防护

(1)在办公区域入口处设置体温测量点,筛查异常体温。如体温高于37.3摄氏度,建议暂停工作,并佩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先居家观察,根据病情发展状况再决定是否就诊。

(2)所有人员(包括物业保洁人员、保安人员)在进入办公区域密闭空间或遇有人员密集时,需佩戴口罩。

3、工作区域防护

(1)每日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换气,每次15~20分钟。

(2)办公桌面、鼠标键盘、电话机等高频接触的物体(不仅限于上述物体)表面,每日至少用浓度为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座机电话可每日用75%酒精擦拭2次,使用频繁的增至4次。

(3)传递纸质文件前后均需洗手,传递文件时佩戴口罩。

(4)接待外来人员,双方均需佩戴口罩。

(5)保持勤洗手、多饮水。

(6)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4、会议防护

(1)疾病流行期间,可延期的会议、培训等应适当延期,必要时过行视频、电话等线上会议。

(2)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

(3)参会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或用含醇类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座椅间隔1米以上。

(4)会议时间过长时,中间开窗通风1次。

(5)会议结束后对场地、家具进行喷洒消毒。

(6)茶具用品建议高温消毒

5、公共区域防护

(1)每日对门厅、楼道、会议室、电梯、楼梯、卫生间等公共部分进行消毒,尽量使用喷雾消毒。

(2)对门把手、电梯按钮、楼梯扶手、会议桌面等高频接触的物体(不仅限于上述物体)表面,每日用浓度为500亳克/升的含氯消毒液至少擦拭1次。

(3)空调新风系统要消毒。

(4)不同场所的拖把要专用并有标记,不要混用,用后要及时清洗干净并晾干。

(5)拖把每日用浓度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至少浸泡消毒30~60分钟,清洗后晾干备用

(6)洗手池、便池等发现污物时应及时清洁处理,每日用浓度为500毫克/升含氯消毒液至少消毒1~2次。

(7)洗手池旁应配备洗手液或肥皂,有条件者可配备一次性干手纸巾。

6、食堂用餐防护

(1)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

(2)餐厅每日空气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擦拭消毒。

(3)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

(4)食堂采购人员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橡胶手套。

(5)操作间清洁干燥。

(6)严禁生熟混用,避免肉类生食。

(7)营养配餐,清淡可口。

7、公务出行防护

(1)公务专车和班车内部及门把手建议每日用75%酒精擦拭1次。

(2)乘坐班车应佩戴口罩。

来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手册》国家应急管理部应急总医院编写

分享到:

关键字:新型冠状病毒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