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工作是判定电力企业所建立和实施的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是否符合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和电力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以及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否满足企业需要的客观评价活动。为帮助企业深入开展良好行为工作,我们将为您带来“良好行为必备知识”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电力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要求
按照标准系统原理,DL/T 485—201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导则》第4章对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要求作出规定。具体如下:
01、应围绕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影响企业方针和发展目标实现的标准化对象都要实施标准化管理,如,要保障安全生产,要提高电力生产稳定性、可靠性,要提高生产效率,要提高管理效率,要降低资源消耗,要确保职业健康、保护环境等等,要识别出影响企业方针目标实现的活动和因素,确定标准化对象并将之过程用标准进行规定,构成标准管控系统,按标准生产,按标准经营,按标准控制。同时在实施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创新提升、不断修订完善标准,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保障企业方针目标的实现。
企业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标准体系表就要按向哪个方向发展的要求建立,企业要实现什么目标,标准化目标就要配套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标准体系表、标准化工作及标准制修订等就要配套和保障标准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标准化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企业标准体系表要始终围绕、配套和支撑企业发展的方针目标进行调整、完善。
02、应满足生产、经营、管理需求
电力企业标准体系表的建立,应基于对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明确实现企业目标中对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了解和掌握企业标准化现状、将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的法律法规及依据性文件,运用标准系统原理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标准化对象加以识别,收集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或制定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标准体系结构,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通过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建立标准体系并进行系统管理,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达到科学合理的整体,充分发挥标准化的系统效应,满足生产、经营、管理需求,支撑和助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03、应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标准的要求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建立,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国家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有关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应遵循的规定;要识别上级主管部门、所属集团公司等规定,识别企业生产经营各个过程中,需要实施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及团体标准,企业应判别这些标准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是否需要依据这些标准自行制定适用于本企业实际的企业标准。同时,当适用的法律法规、指导标准或指导文件有变化和更新时,企业标准体系表或企业标准体系表内的标准也应更新,保持企业标准体系及标准内容对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标准、指导文件的符合性。
04、应体现对企业各管理体系的融合
企业标准体系表是企业技术、经营、管理工作的技术基础,因此,企业标准体系表应融合其他管理体系所需的标准化文件,并与之相互协调、完整配套。要把生产管理体系、经营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服务管理体系、生产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能源及资源管理体系、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社会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测量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等各个专业的管理体系融合为一个管理整体,使各管理体系之间能有机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作用,发挥标准化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功能。
05、应以企业标准为主体
电力企业标准体系表内的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岗位标准。企业标准体系表应以企业标准为主体。其中技术标准可以是采用的国际标准,执行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以及上级和本企业制定的标准。
在2017年新修订、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7年新颁布的企业标准化工作国家系列标准中,国家鼓励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即:当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时;当企业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实施了技术进步,自身水平已经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相关要求时;当企业在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按需要选择后并需要对其进行补充时等等,企业均可自行制定产品标准、服务标准和过程控制标准。国家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企业标准。因此企业标准体系表中企业自定的企业标准所占比例,显示了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
管理标准、岗位标准一定是本企业自行制定和发布的企业标准。其中管理标准是企业针对某一管理事项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上级要求、相关方要求等结合本企业管理目标和实际,对该管理事项,从开始到结束实施全过程管理的规定,是按照本企业管理实际和管理信息的流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以及与外部接口的流动)制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的依据性文件,因此管理标准的内容就需要明确什么事、从哪儿来,由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当涉及到技术环节时还要明确按哪个技术标准做),完成后交给哪个部门或岗位等等,管理标准内容的规定不可避免的会与企业内部的部门名称、岗位编制和岗位名称相关联;岗位标准是企业全部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中有关本岗位应完成事项和任务的集合,与本企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相配套。因此,编制企业标准体系表应以企业标准为主体。
06、应结构合理、层次清晰
企业标准体系表宜按照电力生产过程排列,并按照业务或专业类别以分层展开的方法形成层次结构,体系结构尽量合理简化,层次数量的设置宜根据纳入标准的数量确定,只要能清楚表达即可。
企业标准体系的结构联系,包括上下关系和左右关系:上下关系是从上到下的制约关系和从下到上从属关系;左右关系是标准子体系中相互协调统一相互配套的关系。根据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正确的确定标准子体系或子体系的子体系所处的位置。
纳入标准体系的标准应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内容,恰当地安排在适当的层次和位置上。纳入体系的标准上下左右的关系应理顺,上层标准制约下层标准,下层标准从属上层标准,如汽轮机检修标准从属于检修标准。企业在上层标准更新和变化时,应关注下层标准是否也应进行修订和更新。
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标准应按照所属业务或专业划分清楚,不应按照行政机构设置进行划分,如发电企业,无论燃料、锅炉、汽机、电气等运行中需要执行的标准均应划归为运行类标准,无论燃料、锅炉、汽机、电气等检修中需要执行的标准均应划归到检修类标准;而不能按发电部门执行的运行标准划归为发电部标准,对燃料设备检修中实施的标准划归为燃料部标准。
07、标准化文件应齐全、协调,满足需求
企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化文件齐全、协调才能充分发挥标准体系的系统效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应的企业标准体系也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在明确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需要管理的标准化对象均应制定标准,纳入企业标准体系表,做到齐全完整,不漏项、不重复,充分体现企业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满足企业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需要。凡是本企业生产(服务)、经营、管理过程所需要执行的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和企业自己制定的企业标准都应纳入企业标准体系。
企业标准体系中的管理标准体系应能保证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还应将企业技术标准的要求与管理标准的要求对接到落实到岗位标准中,通过岗位人员执行岗位标准保障企业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的实施。
企业标准体系表给出的信息应满足企业对标准的管理和运用需要,并便于检索和分析,至少应包括标准的基本信息、关联信息和使用信息等。纳入企业标准体系的各业务、专业相关联的标准之间应协调统一,不应出现重复交叉,相互矛盾。
08、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发展需求以及产品、过程、服务的特点不断调整优化
按照标准系统原理的“发展性”特性和企业标准化 “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企业标准体系表和标准只是企业现有内外部环境、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的反映和总结,社会不断进步,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经济形势、法律法规、相关方需求、上级要求在不断提高,建设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世界一流等新的目标不断提出,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发展需求以及结合电力电能产品、生产过程、供电服务的特点不断调整优化企业标准体系表,结合创新实践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完善企业标准,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高耗能环节,适时将新的法律法规要求、上级新要求、相关方新的需求纳入企业标准体系表和企业标准,使标准系统处于不断进化的过程,增强企业标准体系表的活力、对外界的适应性和对企业新的目标的支撑保障作用,使企业标准体系实施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也是企业标准化工作和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