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施耐德电气王洁: 数字化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双赢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时间:2020-01-08 浏览:

[ 施耐德电气王洁:“未来40年,全球能耗将是现在的1.5倍。要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就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缩减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倍。这种改变不是不可能,它背后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技术创新。只有数字化才能带来显著的变化。” ]

12月15日,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闭幕。围绕碳排放权的分歧,使得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成为热议,也反映出仍有许多人对此存有误解。

与此同时,“气候紧急状态”一词当选《牛津词典》2019年度词汇,意为“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减少或阻止气候变化,并避免由此造成潜在的、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联合国环境署再度拉响警报,若不采取更激进的减排措施,人类正走向升温3.2摄氏度的世界。而根据《巴黎协定》,1.5摄氏度是控温目标,对地球生态而言“生死攸关”。

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必选项

而对于企业来说,不断上升的气温风险,以及投资机构正在将各公司的碳排放表现纳入评估体系,使得可持续发展不再是可选项,而越来越多成为必选项。

许多大型金融机构都已在投资决策中纳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子、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相关内容,原因就在于它可以提升投资者收益,还能规避一定的投资风险。明晟(MSCI)新兴市场ESG领先指数在最近3年、5年和10年三个区间内都表现出了比基准更高的年化收益率。中国社科院也发布蓝皮书,对中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进行ESG风险评价。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目标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表示:“一笔投资,既有正面的财务回报,同时要有可量化的社会影响力。最理想的投资应该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

数字化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双赢

减排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从外部购买碳汇、对自身节能减排。如果自身不能有效地减排,企业就要从碳交易市场购买,产生额外的经济成本。荷兰化工科技巨头帝斯曼中国总裁蒋惟明博士近期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帝斯曼内部正在采取碳定价的方式来推动碳减排。他表示:“帝斯曼的能耗很大,如果仍想保证盈利,就必须不遗余力地降低碳排放来获得相同的生产率。”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王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40年,全球能耗将是现在的1.5倍。如果要实现全球升温不超过1.5摄氏度的目标,就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缩减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倍。这种改变不是不可能,它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就是技术创新。目前最合适的技术就是数字化,只有数字化才能带来显著的变化。”

为了提质增效,已经有不少企业大举投入数字化转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大多也同时提高了能源效率,获得了经济增长和减少环境足迹的双赢。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埃森哲对1.6万家企业数据的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投资回报为正。早期接纳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了70%,后续仿效的企业生产率提升仅为30%。

另据施耐德电气的《全球数字化转型收益报告》,过去5年,施耐德电气在全球41个国家完成的230个项目中,凡是部署了其EcoStruxure数字化架构与平台的企业,都获得了可量化的经济与环境收益,生产率提升最高可达50%,平均24%;节能成本最高达80%,平均达28%;二氧化碳足迹优化最高达50%,平均达20%。

助力碳排放大户“绿色”转身

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是首批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八大重点行业。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蒋兆理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化工行业。现在,这些碳排放“大户”正在不断转向绿色发展。

以湖北的三宁化工为例,公司已经与施耐德电气签署协议,打造数字化工厂。煤化工行业一直对环保政策和能耗十分敏感,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生产管理及运营管理能力,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进入中国以来,施耐德电气已经与30多家煤化工企业达成合作,其中就包括与三宁化工的60万吨/年的乙二醇项目。如果连化工这样的碳排放“大户”都能一边提高效益,一边降低碳排放,全球价值链就能够大举利用数字化技术推进“脱碳”进程。

分享到:

关键字:施耐德电气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