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两网融合为苏州古城注入新活力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9-12-18 浏览:

11月26日,国网苏州供电公司(下称“苏州供电公司”)的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大屏发出预警信息:玲珑变215天嘉线保护动作线路跳闸。故障发生后,调控人员迅速排查出5个重要用户失去一路电源,并立刻通知相关部门处理。直到完成抢修,全过程不到20分钟。这是苏州供电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成果的体现。

今年以来,苏州供电公司紧紧围绕“三型两网”战略,以客户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苏州古城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相结合的两网融合示范区,赋予了古城新的活力。

管理新!

30个“全智能”网格能自治

苏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500多年历史。然而,由于早期规划不完善,苏州市古城区主干道电力架空线路曾一度多达133条,支路也有145条。抬头仰望尽是“蜘蛛网”,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而“蜘蛛网”不仅仅影响市容,对电网而言,也是个“老大难”问题。

“架空线错综复杂,一旦出现故障,线路彼此交叉,既难以快速定位,又增加了抢修难度。”苏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丁敏说。

为更好地保障客户用电,去年以来,苏州供电公司针对古城区45条主干道及周边街巷架空线路开展入地整治工作。

借助架空线整治契机,苏州供电公司在古城区范围内启动了“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两网融合示范区建设。结合古城区水陆双棋盘的格局,将古城区划分为30个接线标准、全息感知的配网网格。

“过去,线路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用户失电。”苏州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吴健说,“实行网格化后,每个网格可以实现区域自治,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自动隔离故障,整体区域供电不受任何影响。”

目前,苏州供电公司已建成3个配电物联网示范网格,结合古城区配网运维管理现状,梳理并制定了涵盖电网广泛互联、设备全景感知、作业智能高效和管理精准透明4个方面共27项典型业务应用场景。

设备新!

智慧“大脑”1秒锁定故障位置

有了网格化,技术还要跟得上。

古城区平江路供电网格是最早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位于网格内的华亭配电所是苏州供电公司探索实践两网融合建设的示范样板。配电房内,各类智能传感器采集全站28类数据,最终汇聚到站内的“大脑”——配网网格边缘代理系统。

“这个系统收集区域所有配用电设备信息,就地进行计算和研判。”苏州供电公司运检部专职董晓峰介绍,“如果出现故障,系统会自动隔离故障部分,通过另一条线路为用户持续供电。”

配网网格的“大脑”就地处理数据后,就会向上“报告”,反应故障情况的数据会上传到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与此同时,系统通过危险源智能识别技术,1秒精准定位故障位置,30秒故障隔离并恢复供电,并将信息推送到抢修人员手中,形成一套主动抢修的流程架构。

8月10日,台风“利奇马”进入江苏,当日,苏州齐南线发生单相接地故障。苏州电网随即感知故障,自动定位故障区域,并在30秒内自动隔离故障并恢复供电。同一时间,位于3公里外的供电抢修人员收到故障信息,立即赶往抢修现场确认故障,并在20分钟内完成抢修,线路恢复通电。

“古城区人口稠密,供电线路更是错综复杂,工作人员定位故障,到抢修完成往往要花费不少时间。”苏州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王亮说,“现在不仅抢修快,还化‘被动’为‘主动’。”

据统计,试点区域故障主动抢修平均到达现场需要17.4分钟,耗时同比下降12.1%;中压故障平均修复时间70分钟,同比降低6.7%;低压故障平均修复时间30分钟,同比节省9.1%的时间。

服务新!

客户用电体验全面升级

兰亭苑6号楼的墙边有一个看似普通的表箱。“这里面是非介入式负荷辨识终端,不需要进入居民家里安装。”董晓峰介绍,“通过它,居民可以知道自己家电用的电费是多少,这是我们为客户提供能源增值服务的一次尝试。”

8月27日,苏州供电公司与兰亭苑小区住户毛世南沟通后,在其家中表箱接入了负荷识别终端。经过一个月的统计,苏州供电公司发现其家中空调负荷占了全部家庭用电70%以上,便提供了用电建议。毛世南说:“供电公司的服务还真不错,自从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后,我们家的电费的确有减少。”

据了解,通过对1200户试点用户的能效监测,并提供相应的用能方案,苏州供电公司一年平均为每户居民节省100元电费,夏季配变负载率降低5%;试点的重点客户日均能耗下降1478千克标准煤/吨,年均节约电费203万元。

据悉,未来苏州供电公司将按照“点面结合、实用实效与创新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两网融合发展,在整个古城区14.2平方公里示范建设的基础上,将创新成果更大范围地推广应用。

“一方面,我们会向工业企业、商业楼宇这类重要客户提供政策咨询、节能诊断服务;为居民提供用能优化、故障预警、车辆网智能充电等服务。”吴健说,“另一方面,为政府分析用能,支撑政策落地,提供全电街区等能效示范等。”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物联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