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比特币等币圈创造的“泡沫式”财富神话让人们看到了区块链技术的存在并对其存疑的话,那么,Facebook打造的超主权货币Libra却让人们看到了区块链对全球金融业带来的冲击与重构。有经济学家预测,Libra的价值将会超过世界几大IT巨头市值之和。
然而,所有这些,都与国内的传统产业相距甚远。伴随中国政府倡导“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如何利用区块链的技术和区块链思维赋能传统经济或更有现实意义。
事实上,就在2019年底《中国经营报》商业案例版面推出的报道《公司制的黄昏》引发的广泛关注中,人们留言讨论最多的内容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区块链思维?区块链到底会如何赋能和改变传统产业? 由此,我们就上述问题,进一步采访了Gojoy集团(区块链共享电商)创始人兼CEO史蒂文·林(Steven Lin)。
区块链带来的“碎片化革命”
区块链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点对点的价值转移,区块链技术将公证成本、律师成本、签约成本,总结来说就是信任中介成本归零了。
《中国经营报》:过去大家都是互联网思维,现在要拥抱区块链思维,请问区块链思维到底是什么? 它与传统互联网思维的差异是什么?
史蒂文·林:过去我们常讲的互联网思维,是如何应用互联网来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传统做生意的效率,扩大能接触到的用户数量,但是因为所有人都被设计成挤在一个小小的页面竞争用户的眼球(注意力资产),所以导致了做生意的利润基本上全部贡献给了BATJ流量垄断平台。
区块链思维则不同,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可以将任何有形无形资产,通过打碎后,装入到一个“通证Token”里面,然后可以在人与人(点对点)之间传递这个资产,不需要通过第三方平台来作为信任的交易中间商。
举例来说,我原来拥有10万份奶粉的库存,要通过经销商、零售商、电商平台层层的加价,最终才能到达实际为这个产品付款的用户手里。通过区块链思维,我可以将10万的库存,碎片化成1万份“To-ken”,然后让最终的实际需要这个产品的消费者,用“碎片化”方式拥有这批库存。
由此,我在不改变任何零售渠道的过程中,我的资金通过库存碎片化被几万个消费先买下了,而消费者通过拥有了“1个通证”代表的是一份库存碎片化的拥有权证明(确权),而享受了后面这个库存所产生的零售利润收益。消费者本来就在买这个品牌的奶粉,但是通过碎片化参与了上游生产商的库存认购,他是消费者,同时是库存拥有者,也会为了自己的收益,而进行这个奶粉的推广。
这个案例说明的就是区块链改变了“用户跟品牌的生产关系”的概念。过去我们必须通过层层的中间商,来获取用户,而最大的中间商,就是传统的电商平台、广告平台、各种流量收费平台。他们剥削的是最终消费者的注意力资产(穷人唯一拥有的值钱资产),然后聚合起来后卖给供应商跟资本市场套现,但是实际贡献了注意力资产和消费力资产的用户,并没有从平台上市中获得任何好处,也没有从“他自己的数据”被不停地卖给供应商广告费中获得任何收益。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说区块链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颠覆性的做生意的方式?
史蒂文·林: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中国商业经济的20年高速互联网+的发展,但是在这20年内,也形成了互联网独特的商业模式——成本转嫁模式。这个模式将本来在线下开店的租金成本,转嫁到流量获取成本,并且最终是由消费者来承担。
但是,是否存在一种生意模式不需要租金,不需要流量成本,反过来让消费者成为你的合作伙伴呢?这在过去做不到,因为要跟10万个合作伙伴签署合同,盖公章,找律师,这个合同成本就大于交易价值收益,但是区块链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点对点的价值转移,区块链技术将公证成本、律师成本、签约成本,总结来说就是信任中介成本归零了!
说白了,因为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不可逆的特性解决了信任成本的问题,就像人们过去买房子必须找到一个可信中间人(房地产交易中心),付1%中介费买一个共同信任中间商来帮2个互相不信任的点完成交易撮合。现在区块链可以把交易记录在几万台电脑上,而任何人要改一笔已经发生的交易数据,就必须同时串通几万台电脑拥有者一起帮你改,这意味着每笔记录一旦写入,就永久存在,无法篡改,这给了商业经济体一个全新的做生意的方式。
社群将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单一入口打破
社群就是将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单一入口打碎打破,通过共同需求和共同喜好重建用户自己的蓄水池。
《中国经营报》:现在社群经济很火,你认为什么是社群经济学? 它们在区块链思维中居于怎样的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史蒂文·林:社群经济学跟区块链赋能传统产业是无法分开的,或者说,社群经济就是区块链经济。传统互联网技术为传统互联网平台式经济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式经济就是聚合经济、地主经济,就像我在水源的上游建筑了一个水坝,把所有的水都控制住,然后下游的每个农民跟我买水费一样,是一种传统互联网思维下的平台垄断经济。而社群经济,是将水坝打破,每个农民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蓄水池,而不再需要为水付出巨大的成本。
说白了,社群就是将传统互联网平台的单一入口打碎打破,通过共同需求和共同喜好重建用户自己的蓄水池。但同时,社群经济是一门学问,大部分的企业已经习惯买水,不懂得如何蓄水,这就需要通过社群心理学了解人性的本质。所以我们说,“区块链思维 =社群思维+ 区块链技术+通证经济设计”,也就是“人 + 自动化分配引擎+ 激励机制”。
《中国经营报》:区块链在抗疫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史蒂文·林:事实上,在疫情暴发期间,Gojoy就开发了一套用于公益的区块链疫情预警系统,通过每个人将今天接触过的人让对方扫码上链,建立亲密触碰关系,并且写入公链,将时间跟地理位置都通过加密存入。在朋友的朋友与对方接触时再建立第二级亲密接触关系。如果三级内有人发烧或者确诊,系统会立刻通过广播通知所有在过去15天内与确诊病人三级内有接触关系的用户在家进行隔离,避免将病毒再次传播出去。
可以说,区块链技术在防控疫情中能起到的作用,就是将所有用户信息全部加密,解决这次疫情中备受关注的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但由于接触信息是公开的,所以一旦有了确诊,就可以立刻在不获取用户信息的情况下通知到每个有风险的用户,实现有效率的通知和隔离。
这个系统我们在做早期试用时,仅仅24个小时,裂变人数就达到了10.4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据。因为是深度裂变,一个人扫码自己的所有家人(亲密触碰),每个家人会再扫码所有的办公室同事,每个同事也肯定会扫码家人,家人再扫码同事,这个裂变本质上可以用病毒传播的速度来防止病毒传播,但其最大的问题却是非常消耗服务器资源,却不能带来任何商业价值,因为这些数据涉及个人隐私是不能使用的。所以,这只能是疫情期间的一个公益应用,它证明了区块链的应用,在经济性上不可行,除非为了巨大的社会利益。
95%的弱势品牌弯道超车
区块链碎片化革命,就是帮助95%的弱势品牌弯道超车,成为未来的个性化社群品牌的缔造者。
《中国经营报》:对零售行业来说,在当前环境下,行业真正的痛点是什么?天花板又在哪里?
史蒂文·林:零售业的痛点其实非常多,但解决痛点之前先要分辨出来真痛点和假痛点,也就是要用逆向思维去追溯到底什么才是根本的原因。
一般来说,用户成本包括获取用户的成本(CAC)和留住用户的成本(CRC),当一个用户的永久贡献价值(LTV)大于CAC+CRC,那么这个生意可以做下去,并且有机会盈利。这个公式里面,LTV/(CAC+CRC) 如果大于1,就可以赚钱;小于1,就注定是永远赔钱的生意。
目前零售业的现状,是LTV/CRC+CAC 远远小于1,所以每个行业都需要通过“补贴”才能存活,也就是烧资本的钱。如果我们通过区块链将零售业的 CRC归零,CAC 降低80%,那么这个生意要盈利就相对简单了,只需要专注在让用户产生长久贡献价值,为他提供更多的价值。
所以我们Gojoy区块链电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零售商的获客成本归零,没有任何广告费了,然后把CRC留客成本转化成用户的黏性模式,即通过通证吸引用户消费,越消费越赚钱,最终将客户黏性沉淀,最后再通过与流量拥有者共享收益,共同让流量拥有者成为生态的一分子,解决了获取用户的最大痛点。
同样,库存的供应链成本,也可以先通过碎片化通证将库存的拥有权被消费者拿走,然后可以将库存资金和原来的风险成本由碎片化持有者承担,同时享受销售带来的利润(存量利润)。让消费者成为品牌拥有者,同时也是品牌传播者,人人都是小品牌,人人即是平台。
《中国经营报》:伴随用户时代的到来,零售行业整个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都在重塑,哪些参与者亟须做出改变? 当前零售产业链条上最弱的环节是什么?
史蒂文·林:目前整个零售链条上,各种改革正在发生,因为零售经过了20年的互联网洗礼,还是有很多产业链仍然低效。这些低效的产业,唯一的机会就是通过区块链互联网弯道超车,因为传统互联网成功的平台,已经形成了固化的收入模型,很难改变了。就像当年的百货公司,明知道互联网会改变消费者习惯,但是他就是无法将最贵地段的商铺房租免费,因为这个是他的核心收入来源。应该说,这种既得利益者的悲哀,未来同样会发生在传统互联网垄断平台,当企业唯一的商业模式是广告收入,所有的股东都不会同意他移除广告收入,去适应用户注意力转移的趋势。
所以,目前的零售产业链,需要改变的是销售方式,以及掌握90后新世代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人宁愿不选择、不搜索,而是跟着信任的人买。因为信任缺失,所以任何信任源都会成为注意力资产的聚集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最弱的就是品牌供应商,他们是整个链条的被剥削者,支付高额的广告费,被平台+流量倒卖者不停地掠夺,导致百业萧条。区块链碎片化革命,就是帮助95%的弱势品牌弯道超车,成为未来的个性化社群品牌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