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探索2025年中国清洁供热新模式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时间:2019-12-12 浏览:

新华财经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梁晓云)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减碳目标,需要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目前我国供热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亟待探索一条低碳供热发展路径。在日前举办的“中国清洁供热2025模式”专题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授付林认为,中国清洁供热应以清洁低碳和低成本为目标,实现三个效果:能耗下降90%、污染和碳排放降低90%、成本与燃煤锅炉相当。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目前我国供热总能耗约2亿吨标准煤,燃煤仍是供热的主要一次能源,占比约77%。与此同时,我国余热资源丰富,一方面,现存燃煤电厂有大量的余热资源,北方现有燃煤电厂装机容量约8亿千瓦,其中4亿千瓦燃煤电厂余热可承担120亿平方米供热面积;另一方面,冬季供暖期内北方集中供暖地区的低品位工业余热量约有40亿吉焦,回收其中15亿吉焦,可为50亿平方米建筑提供基础采暖负荷。此外,我国北方城镇热网普及,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均有集中供热热网。付林表示:“基于这些中国国情特点,应采用一条与国外不同的低碳供热发展模式。”

付林认为,中国清洁供热2025新模式应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一是降低回水温度。采用三级管网,按照温差分级,逐级降低回水温度,为回收利用低品位余热创造条件。

二是利用低品位余热。包括电厂乏汽余热回收、烟气余热回收,工业余热利用等。仅就烟气余热而言,目前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已在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等11个省市大规模应用。已经投运和正在实施项目的供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余热供热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天然气消耗超过1.2亿立方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说:“如果把现有及未来能够存得住的燃煤电厂都改成热电联产,并且通过新的工艺把余热收集上来,再补充收集北方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建材厂等工业余热,除去收集不到的,也能保证县以上城市70%以上的城镇基础供热,热源看来能够保障。”

三是长输供热。电厂高效回收余热供热,能大幅降低电厂出口供热成本,大温差长输到城市后,综合供热成本仍低于传统热电联产、燃煤锅炉及燃气锅炉。

四是热电协同。在电源侧进行热电厂“热电协同”运行,热电厂为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峰,同时稳定高效地供热,在需求侧利用电热泵结合储热装置,接受电网调度运行,实现电负荷削峰填谷。

五是燃气末端调峰。当工业负荷发生波动时,燃气调峰可保障供热稳定。付林建议,可采用初始投资大、运行成本低的电厂余热、工业余热承担基础供热负荷,采用初始投资小、气价昂贵的燃气为供热调峰,以经济性最佳为目的,优化调峰比例。燃气调峰应靠近末端,不仅给热源调峰,还可以给热网调峰,提高了热网的经济性、灵活性和可靠性。

付林认为,这“五个特征”将带来“四个改变”:一是以余热为主的低品位热源取代燃煤,实现近零碳供热;二是根据回水温度的不同,两级管网改变为三级管网;三是热力站改变为能源站,功能从单纯隔压换热改变为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热源调峰和隔压;四是储能与热泵结合,实现热电气协同。

在付林看来,这一清洁供热模式通过“五个特征”支撑“四个改变”,从而实现“三个效果”,即节能90%、减排90%、供热成本与燃煤锅炉相当,最终将实现“低碳”和“低成本”两个目标。

来源: 中国金融信息网

分享到:

关键字:清洁供热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