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煤改气”要警惕虎头蛇尾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9-12-02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一份督查报告,让清洁取暖背后隐藏的问题暴露在公众面前:“部分地方和单位漠视群众利益,不作为慢作为、承诺不兑现,没有有效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报告直指问题、毫不留情。批评背后,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煤改气”已经推行多年,但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为何仍然接二连三地出现“不作为慢作为、承诺不兑现”?如何才能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煤改气”工程作为推动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助力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环保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其初心就是让农村居民像城镇居民一样,用上干净便捷的天然气,温暖过冬。

“煤改气”施行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各地方政府、燃气企业、施工单位积极配合落实——拨补贴、赶工程、保气源,相关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煤改气”以来,数百万农村家庭通上天然气,干净了、方便了,再也不用半夜起床添煤块,雾霾天也明显少了。这些切切实实的改变,也让“煤改气”赢得了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但不得不承认,把事情做成并不等同于把事情做好。时至今日,“煤改气”工作仍存在诸多深受“诟病”的缺憾。例如,与“煤改气”如影随形的经济性问题始终无解,从某种程度上说,“贵”已经成为人们对“煤改气”的“第一印象”;再如,一些村民期盼“煤改气”,天然气管道通了、燃气壁挂炉装了,但到了供暖季,改造工作却仍未收尾完成,以至迟迟通不了气,催生出“有取暖设备但无气可烧”的尴尬。为了取暖,“煤改气”用户的最终选择变成了“煤改电”——电热毯、空调齐上阵,花大力气安装的“煤改气”设备成了摆设。

需要看到的是,农村“煤改气”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推广难度之大自不待言,执行中出现瑕疵乃至暴露问题在所难免。各级主管部门也应提前做好心理建设,用得上只是第一步,用的起、用得好才是目标,不能只是送上马,还要想办法送一程,要警惕虎头蛇尾。

“煤改气”是一项大工程,覆盖材料供应、施工进度、设备安装等多方协调的问题,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整体设计,统筹安排,有序推进。面对当前“煤改气”施工中的突出问题和用户的合理诉求,各级主管部门要层层压实责任,切莫在细节上失分、在细小处“栽跟头”。只有扑下身子才能想出点子,从小处着手破除“难点”“堵点”,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百姓取暖的“痛点”。

群众冷暖无小事,供暖保供系民生。财政部、原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发布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和国务院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21年“2+26”城市以及其他地区的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分别达到60%与40%以上。这意味着,未来几年,我国清洁取暖任务依旧艰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各地政府及时总结经验、查漏补缺,为取暖费用找准出路、为工程实施谋足条件,我国清洁取暖工作才能夯实稳步推进的基础。

分享到:

关键字:煤改气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