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狠刹科研浮躁之风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9-12-07 浏览: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和产出规模大幅增长,科学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创性成果缺乏。这与学风不够扎实不无关系。中国科研行高致远,首先要消除浮夸浮躁的弊病。

今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到,“大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静心笃志、心无旁骛、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反对盲目追逐热点,不随意变换研究方向,坚决摒弃拜金主义”。

科技界确实存在浮躁问题。去年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人认为,我国急功近利、学风浮躁问题比较严重。

“浮躁”二字:浮,其表虚浮;躁,内心不安。高远的目标和短近的目标剧烈冲突斗争,让人躁动不安,让科研人员不能沉下心来啃硬骨头,而是汲汲于待遇、经费、头衔。

浮躁浮夸背后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原因:一方面,有机制上急需解决的弊病;另一方面,也有不良文化侵蚀科研人员内心的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为便于考核绩效,许多科研机构习惯于“以数字论英雄”,拿论文和项目数量统计科学家的贡献。这种绩效考核忽视科学内涵,让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应该说,若干年前这种考核方式有其客观来由,不能完全否定,只是“一刀切”的压力促成了价值扭曲。

数字考核的压力下,有人全力“灌水”;有人青菜萝卜全不挑,装到筐里再说;有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遗忘了根据地;有人为迎合项目、评奖、人才计划,驶离了正轨。

这种氛围下,风险小、不耗时、不耗力、在短期内就能攻克的“短平快”项目备受青睐;需长远投入,甘坐冷板凳的研究却少人问津。

刹住学术浮躁之风,要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针对评价数量化、唯论文、人才“标签化”等顽疾,这几年,已频繁出台改革和完善科技评价制度的硬招、实招。要看到,中国科研水准已今非昔比,科学家做重大选题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改进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将有效地遏制浮躁行为。

另一方面,与制度建设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是,科研人员要理顺心态,正确处理名利与学术间的矛盾。

科研人员可能同时考虑很多目标:拿到一笔经费、完成一个项目、搞清一道难题、做一个纯粹的人。能否克服浮躁,要看心态是短期目标主导还是长期目标主导。

如眼光短浅,念着拿更多钱,爬更高职位,求更多头衔,必然不会把精力倾注给科研。

科研本质上有超脱世俗的学术属性,学者如果不悉心求真,瞩目非常之物,焉能建立非常之功?进入象牙塔,就选择了淡泊名利、醉心学问的生活方式。这并不是要求科研人员不去追求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不考虑房子、车子、票子;但如果科学家搞科研是为追名逐利,而非兴趣所在,就难免出现种种倒错怪象。

平心而论,浮躁是时下社会各界共同的弊病,不能单单择出科学家来求全责备。但科学家受社会风气影响,也影响社会风气。科学家受全社会尊重,更应该符合社会期待,树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标杆。戒除浮躁,科学家应该走在前面。(本报评论员)

分享到:

关键字:科研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