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多地探建“海上风电母港”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9-12-11 浏览:

“海上风电母港”这一概念最早由欧洲国家提出,作为海上风电产业的“后来者”,我国将如何借鉴“欧洲经验”,探索适合我国产业发展现状的“海上风电母港”建设模式?

日前,江苏如东有关部门表示,如东“海上风电母港”已正式通航,预计该港口将建成为集产品研发制造、安装出运、检测维护为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

“海上风电母港”这一概念最早由欧洲国家提出,作为海上风电产业的“后来者”,我国将如何借鉴“欧洲经验”?仍处于探索起步期的“海上风电母港”建设,未来又将如何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

多地布局“海上风电母港”建设

根据如东“海上风电母港”建设规划,如东海上风电港口能够满足5000吨以上船舶全天候出运,为风电产业链提供所需原材料及成品物资,并配套有仓储、运输、运维等服务。如东作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目前已并网海上风电规模达到103万千瓦,占全国总规模的23.2%。

截至目前,除江苏如东外、广东阳江、揭阳等我国海上风电先行区也相继发布“海上风电母港”建设规划。此前,广东阳江有关部门透露,阳江将发挥当地沿海优势,建造广东(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一旦建成,该港口将有望对广东、福建和浙江多地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提供支持。

一位不愿具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海上风电母港”的建设主要能够实现海上风电产业链集成,进行货品运输、装存以及后勤保障工作,风电母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小散码头运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满足我国海上风电迈入“深海”的需求。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秘书长秦海岩曾表示,广东、江苏等地区具备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的优良条件,依托海上风电开发,通过产业配套及产业组合,能够实现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价值的集合,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非专业港口给行业带来风险

此前,有行业报告指出,我国海运业历史悠久,具备建设大型港口的强大能力,但截至目前,我国海上风电机组的输送和安装大多仍是通过重新配置及协调现有港口工作来完成,并没有专门用于海上风电产业的港口。受限于非专业港口,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商往往会在开工前几个月与港口进行接洽,港口租赁期也相对短暂,在统筹规划缺乏的情况下,这一模式不论对开发商或是港口方面都可能带来一定风险。

为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对“海上风电母港”的需求预计也将逐步显现。

记者了解到,“海上风电母港”这一概念最早诞生于欧洲,截至目前,英国、德国、丹麦等“老牌”海上风电国家均有运行成熟的“海上风电母港”。以丹麦为例,早在十多年前,丹麦就先于其他欧洲国家,制定了专门用于运输风机、叶片等货物的港口规划,不仅为丹麦的风电设备、安装船只提供了空间,更迅速占领了欧洲北海海上风电运维、物流等市场制高点。

某船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欧洲等国家海上风电事业起步较早,海上风电产业链条相对完善,从国际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的经验来看,港口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锁定项目资源,在港口储存项目所需货物,减少因供货不足而导致的施工待机时间,快速推进项目。

探索“中国模式”

分析认为,我国已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均形成了密集的港口集群,而在黑龙江、淮河水系、京杭大运河沿线也建有港口集群,我国现存港口将为“海上风电母港”的实践带来便利。

然而,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现有多地推出“海上风电母港”计划,但从目前公布的规划来看,我国仍是以“产业链生产基地”的模式推进港口项目,与 “欧洲模式”存在明显不同。

 “一方面,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模式与欧洲国家不同,类似欧洲国家的‘海上风电母港’的建设难以由单一或多个开发商完成;另一方面,我国海上风电产业链尚未成熟,目前海上风电处于‘抢装期’,我国海上风电供应链暂时主要围绕着制造基地、船边交货这种模式,暂无产业链供应储备,在短期内将难以实现大规模的物流仓储。”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我国“海上风电母港”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在海上风电供应链逐步成熟后,单一开发商可首先从小规模建设自身供应链“仓储”起步,并逐步扩大其在区域内的影响力,进而在政府、开发商等海上风电产业相关利益方共同支持下,提供海上风电项目所需服务,摸索我国“海上风电母港”的建设路径。

分享到:

关键字:海上风电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