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巨大的需求规模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全球汽车企业甚至跨行业企业竞相进入。中国汽车企业在竞争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正处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重要时期。如今,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近28年持续增长后转入负增长通道,进入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期。可以预见,未来3~5年将是汽车产业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零部件企业能否把握住机遇,适应汽车产业调整的需要,找准定位,确立发展战略,成为行业的共同课题。笔者想从以下八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
政府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为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落实,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与效率兼备、有活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打下以塑造、培育和扶植本国品牌的市场基础。其次,努力打破壁垒和制度障碍,健全国内市场体系,健全和维护市场交易规则和秩序,使我国企业在内外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通过优胜劣汰,依靠自身能力的提升成长为大企业集团,培育出一批国际品牌。再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对企业的商誉、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方面的侵权行为,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而保护和提高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积极性。最后,不断完善汽车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此外,还需改善贸易环境,降低贸易成本。第一,通过实际行动消除贸易合作国的误会与分歧,并扎实推进双边投资、贸易保护协定的商签,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促进双边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构建良好的贸易环境。第二,建立政府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宏观协调。建议政府牵头创立协调、预警、应急、服务和磋商五大机制,强化其功能,保障中国海外公民安全、海上贸易安全以及原料供应和能源供应渠道畅通等。第三,建立健全海外投资法律法规,使境外企业投资行为有法可依,以保障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推动零部件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零部件产业基地
零部件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强专业化、降低成本、提高创新能力,有利于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合作双赢、提高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有利于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产业做大、做强等。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应走产业集群之路,尽快缩短与国外企业的距离。
为更好地协调推进集群化建设和发展,应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做大做强。
这就需要切实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能力,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健全优惠政策支撑体系。在落实国家相关零部件产业政策的同时,结合各地零部件产业基地情况,制定零部件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在资金扶持、税收和人才引进方面给予优惠和提供便利。
此外,还要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升基地综合研发能力。搭建“政产学研”科技与产业平台,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立足研发,加大引进力度。
三、面向汽车“新四化”,寻找转型升级新方向
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与零部件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零部件产品的转型升级,零部件行业也需要由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在跨界与融合的大背景下,要把握住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脉络,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零部件企业应瞄准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消化、再吸收,技术集成创新等方式,逐步完成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储备、工程化技术的突破、产业化推广及规模应用。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电控系统、轻量化材料等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发展模块化供货等先进模式以及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等高端零部件。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我国零部件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产品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得到提升,但在固态电池、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池安全管理、整车能量管理、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等方面,较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企业需全力赶超。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及进一步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夯实内功、加大投入,培育核心能力、掌控战略资源,补齐短板、提升竞争力。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对产业格局、融合发展、上下游产业链、产品功能带来了深远影响。零部件企业应瞄准方向,一方面,传统零部件企业必须拥有跨行业的视野,开展跨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充分吸收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弥补自身业务短板;另一方面,加强自身技术创新,针对激光雷达、智能座舱、车用传感器、车载芯片等核心产品进行研发突破,占领新的技术高地。
四、夯实发展基础,发挥传统优势
伴随着整车企业的发展,我国零部件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得以成长壮大,实现了规模、技术、规范程度等多个维度的提升。在传统零部件领域,中国零部件企业已取得不错的成果。
针对传统优势领域,零部件企业应坚持重点突破,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现有制造装备,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对现有“拳头产品”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交流活动。针对零部件行业特点,提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建立零部件研发技术联盟,共享研发成果,加快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换。
强化竞争优势,剥离非核心业务。为了集中精力强化核心业务的竞争优势,尽量剥离弱势的非核心业务,打造单一行业强势企业。零部件企业应学会做“减法”,清晰规划战略重点,将与企业战略发展不一致的业务部分剥离掉,追求更高价值链的市场,专注于企业传统的优势领域的业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新商业模式下,注重协同创新工程,改善整零关系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大力推行大规模定制商业模型,这就要求零部件企业用创新驱动发展,实行模块化同步工程以至超前工程,满足新型商业模型发展的需求。
协同创新工程是当前以及未来汽车产业整零关系的发展趋势,已成为走向汽车强国重要的路径之一。实施协同创新工程也是我国零部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谁做得好,谁就将成为优胜者。
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应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所谓战略合作关系,就是在产品技术、质量和成本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技术关系。实践证明,以技术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整零关系一定是长久、稳定、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因此,零部件企业要具备满足整车技术要求的研发能力,拥有他人不易复制的产品技术,掌握使整车达到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节油、排放、安全等各方面技术。如果零部件企业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掌握主动权。所以,建立技术关系是改善整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在此基础上,还需构建新型整零合作关系,探索和优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鼓励整车骨干企业与优势零部件企业在研发、采购等层面深度合作,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零部件企业要深度参与整车新车型的全过程开发,积极融入整车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让自己成为参与者甚至是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实现共赢。
六、推陈出新、超前研发拓展新兴市场,提高产品议价权
一是通过推陈出新拓展利润增长点。零部件行业内新产品和老产品定价有所不同。老产品由于产品成熟、市场竞争等原因价格涨幅不大,甚至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新产品由于供应商付出了较多的技术和研发投入,拥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供应商往往能获得一定的议价权,其利润也高于二次开发的供应商。因而,持续不断的新产品开发才能保证企业产品总体价格的稳定和盈利能力。
二是通过超前研发拓展新兴市场,提高产品议价权。超前研发是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是国内零部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行业惯例,超前研发产品往往能够为企业获得一定时期的独家供货权,且由于该类产品的创新性能使超前研发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超前研发能力是零部件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当前的大环境下,零部件企业应该以汽车“新四化”为契机,超前布局,针对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新方向早做布局,超前研发。
七、培育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能力,提高产品覆盖面、优化成本结构
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可以促进大规模重组,进一步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客户定制的要求;且有利于重塑零部件产业内部关系,重新确定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的关系。模块化供货是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成熟的商业模式,在保障零部件配套企业市场份额、核心产品盈利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内也正在向该模式逐步转化。
为了适应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零部件企业需在掌握核心零部件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系统化设计与模块化供货能力,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自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促进软硬件实力融合发展
企业的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如同一个人的双腿,不平衡就要摔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零部件企业为了适应形势需要,必须同时注重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
首先要强化企业自身硬件设施,推进先进制造装备的应用。推进安全可控的数字化开发、高档数控机床、检验检测、自动化物流等先进高端制造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加快3D打印、虚拟与增强现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及其应用系统等智能制造支撑技术在零部件制造装备的深化应用。
其次,软实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零部件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软实力: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责任明确、考核具体、措施有力、奖惩分明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体系。二是增强员工凝聚力,提高员工幸福指数。让员工参与、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用共同的远景目标凝聚员工,在企业管理中凝聚文化,在文化氛围中管理企业。三是提升企业知名度,注重品牌建设。不仅要加强宣传力度,还要注重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和管理,将品牌的建设和维系提升至战略高度,以牢固的品牌形象来获取长久利润和竞争优势。
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低速运行、高质量发展阶段,汽车产业的生态深刻变化,竞争格局正在重塑。汽车产业全面变革的新时代将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由此,适应协同、创新、突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零部件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成为我国零部件产业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也是实现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强国目标必经的道路。
(作者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