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车电服务包,让电动汽车充电更省钱更方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19-10-29 浏览:

近年来,国家绿色产业布局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自今年8月份开始,国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便与各大电动汽车主机厂商沟通交流,洽谈业务合作。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应运而生: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为主机厂商提供充电设施支撑和技术保障,主机厂商提供配套的优惠车型。双方共同打造创新型充电服务套餐产品——“车电服务包”,拉动绿色出行市场的消费需求。

越充越省电 越充越划算

“车电服务包”是指电动汽车用户一次性支付特定金额的充电费用,即可在指定时间或充电总量上限内,以优惠价格享受国网充电桩充电服务。根据最新推出的销售模式,购买“车电服务包”的私家车客户,可在国网充电桩享受三年内5000千瓦时或1万千瓦时电量免费充电服务。

“按里程算的话,1万千米里程燃油车差不多需要6000元油费,电动汽车也需要1500元电费。如果我买了这个‘服务包’,就基本上不再花什么钱了,这对我的吸引力比较大。”经常驾车远行的电动汽车车主王女士表示,“我算了一笔账,这种方式类似手机的合约机,用起来很划算,充电越多电费越便宜。”

据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充电服务分公司“车电服务包”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车电服务包”有两种销售模式,分别是以国网电动汽车公司为主体的销售模式和以主机厂商为主体的销售模式。第一种即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向主机厂商采购车辆,联合主机厂商将绑定“车电服务包”套餐的车辆销售给经销商、运营商等;另一种是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向主机厂商销售“车电服务包”,主机厂商将含有“车电服务包”的车辆销售给经销商、运营商等客户。

购买“车电服务包”的用户可以通过即插即充、“e充电”APP、主机厂商APP三种方式启动充电。

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还将建立便捷、体贴的智能自助服务体系,针对热点地区建立“车电服务包”反馈机制,搭建临时快速响应客服渠道,提升客服答复效率,不断完善充电服务体验。

即插即充 无感支付

此次发布的“车电服务包”,是基于即插即充这一核心技术的。

电动汽车用户购买“车电服务包”并绑定车辆,即可在国网充电桩上享受即插即充、自动扣费服务,不需要扫码,也不需要当场支付电费。电动汽车通过连接器自动充电,充电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自动完成认证、充电启动、充电停止以及订单生成与结算,省去了复杂的操作过程。

今年7月底,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充电业务部门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工作组,分赴各地调研了解“即插即充、无感支付”业务需求。此后,参考国内外优秀做法,结合充电业务发展实际,研发团队与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完善技术架构和设计方案。在功能正式上线前,研发团队会同各地电动汽车公司,制订了现场参与配合的整体上线实施方案,确保即插即充功能平稳上线。

8月22日,安徽合肥邵大郢公交专用站接入智慧车联网平台,实现示范应用。目前,福建、天津、江苏和河南等地已有专用站“即插即充,无感支付”充电站点11座,北京、山西和四川实现公共站“即插即充,无感支付”充电站点3座。

“我们将在半年内实现‘即插即充、无感支付’在公共场站、专用场站、私人充电桩业务场景的全覆盖。计划到2020年6月,通过技术升级及硬件改造,国家电网系统充电桩全面支持即插即充,新接入智慧车联网平台的充电桩全部满足‘即插即充、无感支付’要求,让电动汽车充电比加油更方便。”国网电动汽车公司负责人表示。

即插即充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而家住北京亦庄西环中路的私人电动汽车车主陈先生则表示,私人车主最关心是支付安全问题。

相比之前的充电桩功能,即插即充业务实现了车辆和用户身份的鉴识与验真,与充电领域现行通用国家标准完全兼容,精准动态监测充电服务,还能提供异常行为监测预警。这种方式解决了传统充电方式启动充电耗时较长、用户操作烦琐的问题,又实现了充电后付费功能,支持无感支付和多种第三方支付工具。同时,无感支付后台系统的多重技术手段确保了账户资金安全,使用非常方便。

为进一步保障电动汽车畅行无忧,国网电动汽车公司将扩大平台充电桩的规模,将“车电服务包”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政企充换电服务包。同时,该公司将应用“大云物移智”和5G技术,加快电动汽车与电网双向互动(V2G)技术实践应用,计划推广2000辆V2G电动汽车,配套建设2000台V2G充电桩,让电动汽车更深入参与电网互动,真正实现“泛在物联、无感支付、引领消费、绿色出行”。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动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