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科技部副主任 王维洲
8月31日,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建立。这标志着国网甘肃电力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科技创新平台,国网甘肃电力将通过强化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人才培养,有力推动甘肃电力科技创新再创新高,为甘肃能源革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问题为导向组织科技攻关。问题就是科技攻关的方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网架和电源结构,甘肃电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也创造了多个我国电力史上的第一。刘家峡电厂是国内首座百万千瓦发电厂,当时甘肃电网的最大负荷只有80万千瓦,建成国内第一条330千伏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国内10名院士直接或间接参与该项示范工程;甘肃成县—碧口220千伏可控串补装置是国内第一套电力电子国产化装置,开启了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国产化应用的新篇章,项目产生了2名院士;青海官亭至甘肃兰州东750千伏输电线路是国内第一条超高压线路;±800千伏酒湖特高压直流工程是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直流工程。当前,甘肃电网的特性正在发生质变,安全稳定运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解决好甘肃电网的问题对能源互联网建设有现实借鉴意义。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国网甘肃电力依托高端人才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智力支撑。
努力打破专业行业界限。国网甘肃电力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通信技术,努力打破专业和行业界限,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目前,企业内部存在专业壁垒,部门、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共享不足,而企业遇到的诸多技术问题需要跨部门跨专业联合解决。国网甘肃电力科技攻关仅仅依靠所属电科院、经研院等技术支撑单位的技术和人才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在更大范围进行策划布局。一个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联合团队,用团队合力去完成科技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国网甘肃电力正在筹划的电力市场实验室建设,将把实验室建设在甘肃电科院,但项目负责人的遴选不再以单位为团队,而是从调控中心、交易中心等部门产生,尝试打破专业壁垒,最大限度释放国网甘肃电力现有人才优势。国网甘肃电力开展的“分布式电源与智慧农业协调发展示范工程”在新能源和农业之间寻找结合点、创新点,与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高度契合,把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光伏扶贫、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等结合起来,力求打造新能源与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示范基地。国网甘肃电力“荷网源协调控制科技项目”把客户、电网、电源各方专家汇集起来,共同探讨协调控制的可行性,实现跨行业参与主体的共赢,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在边缘科学实践中推动电力科技创新发展。
争取在点上突破在面上推广。甘肃电网信息通信基础相对薄弱,且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大规模改造升级。国网甘肃电力立足现状,通过创新来推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在甘肃落地,结合甘肃电网特点确定主攻方向,并持之以恒推进建设。目前,国网甘肃电力把六个科技攻关团队的研究方向作为科技创新突破点进行培育,同时,兼顾院士工作站的研究方向进行探索。另外,国网甘肃电力依托重点工程开展科技创新,把工程项目作为科技项目的示范工程,把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纳入到科技项目中来。2018年,国网甘肃电力围绕西北电网系统保护工程,成功申报一项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项目“多直流弱送端新能源紧急控制技术研究”。总之,甘肃电网科技创新不能建立在大量投入资金的基础上,而要“借力办事”“借势办事”。
打通各类人才成长通道。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十分突出。科技人才需要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给人才培养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有助于给年轻人营造出稳定良好的成长环境,借助院士及院士团队的力量,建立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在共同破解难题的同时,为国网甘肃电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搭建平台。
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国网甘肃电网将一如既往发扬迎难而上的创新精神,以院士工作站建设为契机,继续走一条具有国网甘肃电力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为实现甘肃能源革命提供坚强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