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从跟随到引领 中国电网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家电网报 发布时间:2019-10-0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70年过去了,中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崛起的成功经验里,“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力量泽被万物,书写了各行各业70年的发展历程,也驱动中国电网日新月异,实现从直流输电工程连“一颗钉子都需要进口”,到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引领世界电网技术发展、关键技术和装备占据国际电工领域制高点的巨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的特大型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扬创新创造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创新发展之路。

从跟随到引领 中国电网技术实现跨越发展

这是中国输电技术激流勇进、敢于攀登的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输电技术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电网人一边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一边“摸着石头过河”。当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第二次革命”到来后,中国输电技术马力全开,推动电网向更高电压等级、更广覆盖范围、更大输送能力方向迈进,输变电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了从追赶、并跑到引领的巨大转变。

2009年1月6日,世界上首个投入商业运营的特高压交流工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中国建成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试验研究体系,全面掌握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如今,中国已占据世界输电技术制高点,实现了世界输电技术领域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70年来,伴随着网架更坚强、供电更可靠,中国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有了惊人飞跃,大电网调度运行、广域动态监测、交直流系统多时间尺度全过程仿真等重大技术难题得以破解,仿真能力最强、计算效率最高、模拟精度最准确的新一代仿真系统建成,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为基础的标准体系构建起来,电网安全“三道防线”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中国电网成为世界近20年来唯一未发生大停电事故的特大型电网。

与输电技术、大电网安全运行技术同样领先的,还有智能电网技术。中国电网人屡次勇攀高峰,开展柔性输电技术攻关和源—网—荷—储互动技术攻关,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创12项世界第一;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实现风、光、储多组态、多功能、可调节联合优化运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客户最多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安装智能电能表超过4亿只;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智慧车联网平台和“九纵九横两环”高速公路快充网络……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际爱迪生奖……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必然结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一项项创新成果聚沙成塔,推动中国电力科技跻身世界前列,创造足以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

创造与保护并重 自主创新与标准化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在推动电网取得历史性进步的过程中,公司坚持创造与保护并重,在知识产权的取得、运用、管理、保护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创新,为“三型两网”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建设提供坚强智力保障。

2018年12月25日,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上,公司的获奖等级和数量创历届最好成绩,获奖数量全国第一。而此前一年,公司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全国第一,超过了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

成绩的取得源于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深化专利分析布局,加强专利创造和保护,促进专利运营,多措并举提升专利质量,推动知识产权运营和成果转化。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累计拥有专利82810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累计拥有量已连续8年居央企首位。

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占有一席之地”到“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网企业”,闭门造车绝对行不通。公司将自主创新与自主品牌、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相结合,大力开展电力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标准机制和标准体系,并推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电网运行控制、新能源等领域创新成果向国际标准转化。

如今,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与美国、德国、日本并列世界四大标准体系,在世界上率先建立完整的特高压交直流、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中国电力标准化科研成果世界领先,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益兴起的态势,中国电网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未来,这力量必将在中国特色电力工业发展道路上种下更多种子,迎来更大丰收。

创新驱动发展 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巩固和扩大电网技术领先优势,推动我国从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转变。

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体系,多年来,公司先后进行了四次较大的科研资源重组和优化整合,形成了以直属科研单位、直属产业单位、省属科研单位、海外研发机构为主体,外部科技力量协同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建立了国家级、公司级、省市公司级三级实验研究体系,累计拥有19个国家级实验室、91个公司级实验室、400多个基层单位实验室,让科技成果有了孕育转化的“孵化器”。

同时,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坚持培育一流科技攻关团队和人才队伍,研发经费从2003年的36.42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9.31亿元,四级四类人才总量2017年年底已达7.8万名。

作为具备“顶梁柱”作用的责任央企,公司坚持“开门”创新,充分发挥国内科研、设计、制造和建设力量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形成了完整的特高压研发集群和产业链条。舟山±200千伏多端柔直工程、厦门±320千伏柔直工程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带动电网及电工装备相关学科发展和产业制造能力升级。公司实施12项双创示范工程,带动就业超过170万人,拉动投资350亿元,带动上下游企业9000多家。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公司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创造性地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擘画了公司在新时代的发展蓝图,也为公司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制高点发挥了积极作用。

分享到:

关键字: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