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我这身工装,是不是觉得很新鲜?我是一名从事特殊工种的供电员工。我所在的长江岸电公司4月15日揭牌运营,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内河沿江首家专业化岸电运营服务公司,目前在全国从事这份专业工作的只有20多人。
我的工作经历正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服务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我家住长江边,亲眼目睹了“大国重器”三峡大坝的建设历程。伴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投运,停靠在坝区的船只越来越多,往日的宁静被机器的轰鸣声打破,呛人的浓烟弥漫江面,油渍侵蚀了清澈的江面,往日嬉戏的鱼群不见了……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昌,指出:“要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通过立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适合的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有序发展,高质量发展;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要首先立个规矩。”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国家电网公司牵头启动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建设,而我有幸成为众多建设者中的一员。
谈起岸电,可能有的人会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往船上牵根线吗?”这根线说起来容易牵起来难。
三峡坝区季节性水位落差高达30米,电缆展放如何既方便又安全?江心锚地如何供电?多船并靠如何连接?船岸标准如何贯通?全流域统一服务平台如何搭建?这一系列难题,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都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成熟案例和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面对各类难题,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建设者夜以继日连续作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为了探索解决水位落差大带来的电缆展放难题,我们硬是顶着自己的双肩,扛着千斤重的电缆,吼着川江号子,拖着沉重的脚步,在岸坡上寸步前行……
我们走遍三峡坝区沿江77千米100多个港口码头,摸水情、查岸线,成了半个水文专家;访船主、进船舱,反复论证受电设施改造方案,成了半个航运专家;跨天堑、抗风浪,船停在哪,电就供到哪。
历经180多个日夜,心血和汗水终于化作一份完美的答卷——“靠岸固定式、离岸浮动式、船电宝、水上服务区综合能源保障”等6种世界首创的典型岸电系统诞生了;长江首个水上绿色服务区建成投运;世界首个全流域岸电服务平台投入使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迈出坚实的步伐。
岸电建好了,如何用好?在向“凯雷号”船长李杰宣传岸电的时候,他将信将疑犹豫不决。
我和同事们在“凯蕾号”上进行了两种用能模式的24小时实测。李杰亲眼看到用能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彻底打消了顾虑。随后,我们手把手教他岸电云网平台的使用方法,量身定做完成船舶改造,让岸电好接、好用、好推广。
如今,李杰已成为长江岸电的忠实粉丝,他还编了一段打油诗送给我们:“江边安个充电宝,船靠码头扫一扫,电费结算不用跑,安全省钱又环保,一江清水身边过,绿色航运乐逍遥。”
而在我眼里,每天把清洁电源源不断地送上过往船舶,每天值守在港口码头,看着港湾宁静璀璨的夜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最幸福的职业。
目前,我们可为内河沿江各类岸电需求提供解决方案,15项专利、18项关键技术、19项技术标准,实现了世界内河航运难题的中国式突破。每年可减少各类污染排放物达1.8万吨。预计到2020年,整个长江沿线将实现绿色岸电全覆盖。
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么大的流域范围内,去系统实施这样的生态创新工程;从来没有一个政党,把群众的家园建设、民生福祉放到这样的高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我们向长江交出的答卷,也是中国向世界内河环境治理交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