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能源为代表的能源行业“互联网+”是最近几年行业热点话题,今年更因国家电网公司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再次成为关注焦点。不过,在概念背后,深入了解具体的综合能源项目,不难发现,更多能源企业的“互联网+”应用局限于自己的“地盘”。
从供应链条上看,受限于原有能源企业的主要业务范围,能源央企更多在自己熟悉且拥有资产的领域探索互联网+的应用。比如对几大发电企业而言,在所拥有的火电厂、风电站、光伏电站尝试更多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便是探索之一。
除此之外,随着电改的推进,在楼宇、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综合能源应用也是能源央企探索“互联网+”的另一重要路径。
2017年,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要求2019年4月底前完成验收。不过,2019年初,业内人士反映,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调研结果显示,第一批综合智慧能源试点项目总体缓慢,增量配电网试点106个项目,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的仅20个、开工18个,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项目23个未实现目标。
“梳理现有综合智慧能源实践成果发现,综合智慧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增量配网的定位尚未明确、区域能源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现行核准机制不能满足要求、增量配电价机制、电网接入、项目盈利点等。目前,许多地方不同能源品种、不同环节的能源规划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规划之间相互割裂,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发展部电力市场营销总监赵风云在公开场合表示。
她认为,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是由多种能源组成,相互之间协同、互补性极强,如果在经济性评价等方面无法做到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将影响决策的科学性。
不过,除了产业链分工不同所造成的发电端、电网端、输配电端、用能端的相对孤立应用外,目前,能源央企的“互联网+”探索还存在另一个“孤岛”问题,那就是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标准和想法,而其应用往往只在自己的资产上,比如自己的办公园区,而缺乏市场探索和合作探索。
这不禁令人想起昔日的“飞信”。同样为央企产品的飞信,曾一度因其免费短信的模式而火爆,但又局限在一家运营商网络之内,最终被互联网下突破适用界限的微信所打败。
能源行业“互联网+”与能源行业传统商业模式的不同在于,这是全产业链条都在进行新应用的探索。而在产业链的末端,用户拥有更强的主导性。就像通讯行业,基站等上游基础设施和模式并没有被颠覆,变革性创新发生在用户端。综合能源能成为能源行业“互联网+”探索的代表,也正是因其处于用户端。
目前各个能源企业在用户端探索时却是分开的,即便是楼宇智慧能源管理,不同的企业会采购不同的服务,用不同的算法和架构,相互之间的通用是不可行的,数据和模型也难以共享。而用户端又显得不那么“传统”,是非能源企业最容易突破的环节,比如当下的智能家居已有能效控制的雏形。
如果能源央企仅仅守着各自的试验田,很大可能将失守这场能源“互联网+”战争。只有大家都明白合作和大胆创新的重要性,尽快通力合作,才有可能让“微信”从内部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