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华云科技:以综合能源数字化服务驱动产业创新再出发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06-24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华云科技首届泛在电力物联网论坛暨产品体系发布会观察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颜新华 通讯员 宋森涛 赵素文

在当前的电网领域乃至整个电力行业,一场变革正在到来。

引燃这场变革的,正是今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三型两网”战略。作为战略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的泛在电力物联网,更是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3月8日,在国家电网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上,该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寇伟指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快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此后,国家电网公司相继发布了《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纲》《泛在电力物联网科研、攻关和创新》等文件,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6月14日,在科技创新高度活跃、大数据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浙江,伴着钱塘江川流不息的浪涌,由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云科技”)举办的首届泛在电力物联网论坛暨产品体系发布会,正汇聚着系统上下、行业内外的智慧思想,研讨、探索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市场需求和落地应用。

催生行业新业态 塑造电力新生态

“物联网(IOT)被视为一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泛在电力物联网则将成为新一轮电力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力。”在本次云集200余名业界专业人士的论坛上,来自国网系统、电力行业的与会代表,包括中国移动、阿里巴巴、华为的参会嘉宾均表达了上述观点。

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对于电力产业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变革,那对于电网企业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华云科技母公司———华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挺健的理解是,电网企业从此将实现“两个告别”:一是告别“高投资、上规模、重资产”的电网建设阶段,电网将向物联网化、智能化发展新阶段转型。二是告别传统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赚取购销价差的传统盈利逻辑将被打破。

“两个告别”之后将迎来的是什么?

“泛在电力物联网将以电网为枢纽,发挥平台和共享作用,为全行业和更多市场主体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提供价值服务,催生行业新业态,也塑造了电力新生态。”曾挺健在论坛上表示。

创造更多机遇,提供价值服务,最终打造一个共享共赢的生态圈,可能正是泛在电力物联网能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的核心要义所在。

会议主办方华云科技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坚敏在产品发布整体介绍时,也谈到了自己对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认识:它以电网为枢纽,将全行业的人与设备连接起来,发挥平台和共享作用,通过对内、对外业务应用,为行业内外互利共赢探索合作新模式,拓展合作新渠道、创造合作新价值。

作为一家集企业管理咨询、信息系统研发实施、自动化领域软硬件产品设计制造及现场运维等服务能力为一体的能源综合服务ICT(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公司,在这一轮新变革中,华云科技将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目标牢牢瞄准在泛在电力物联网上———打造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泛在电力物联网的自主研发产品体系,服务国网“三型两网”建设。

25年在能源电力ICT领域深耕细作的华云科技,在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最需要的信息通信、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及应用方面,无疑是最为吻合和实力深厚的。这也是该公司召开此次论坛并集中发布相关产品的自信所在。

正如曾挺健所言,召开此次论坛的主要目的就是瞄准前沿、汇集众智、研究探讨,摸索出符合华云科技自身发展的电力物联网生态系统,寻求一种以泛在电力物联网为基础的发展新思路。    

华云科技是时候将自己多年来的智慧结晶和应用实践,借着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东风,为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带来新的发展驱动力了。

“云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广受关注

国家电网公司泛在电力物联网战略甫一提出,华云科技就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公司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一次良机、一股春风。

华云科技在这一次变革的浪潮中,手里有什么?现在、未来能做什么?

这还得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具体内涵说起。资深信息通信专家、华云科技党委书记秦俊宁在论坛上作《泛在电力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专题报告时指出:泛在电力物联网,就是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慧服务系统。

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这些相关技术,凭借华云科技25年的深厚积累,尤其是重组后三年来的系统研发,均已完成技术积累的实践应用。

最让华云科技人自豪的,莫过于其已日渐成熟的“云网端”产业生态体系,该体系成功实践应用涉及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技术层面,具备应用“大云物移智”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被认为是支撑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推动“三型两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

秦俊宁向记者介绍了“云网端”的主要内涵——“云”端即平台层,华云科技参与建设浙电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在商用大数据———云平台基础上,研发了电力相关Paas组件,包括物联网数据采集平台、电力业务中台/数据中台等,全力推进电力业务大数据中心及边缘计算平台管理中心打造。当前已完成了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全域SG-CIM3.5模型的整合实施及电网域数据中台服务的试点,下一步将依托全业务统一数据中心,全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究构建智慧决策中心。

“网”端即网络层,华云科技依托信息通信基础网建设能力,自2018年起致力于电力无线专网通信技术、无线专网终端及中继设备的研发及用户侧应用,分析电力通信网向能源企业延伸的可行性,已具备无线终端投产商用能力,同时着手研究泛在物联状态的网络安全防控体系。

“端”即感知层,华云科技完成一系列围绕输、变、配、用各环节的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应用,预计未来三年作为配网中枢的智能配变终端的生产销售将呈倍速增长。

在应用层,华云科技运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入开展产业实践,电网侧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在电网运行、企业运营各专业领域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并取得成果,形成主配网智能一体化、用电采集一体化、现代智慧供应链、财务多维精益管理等全业务应用管理深化解决方案能力。用户侧业务方面,面向整个能源生态圈的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已推出五项服务产品体系,满足各类轻重量级的客户需求,形成一定的开发成果及应用,同时着手介入储能应用等新兴业务研究。

本次论坛发布的以“云网端”为核心的系列产品,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关注,期间鲜有离席情况发生,与会专家认真专注地参加了整个上午的主论坛。

国网新疆电力科技互联网部副主任彭钟刚刚履新两个月,就不远千里来参加论坛,他告诉记者,最吸引自己的莫过于“华云+”数据采集管理一体化平台。“数据的挖掘和管理是我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这个平台让我眼前一亮。华云科技现在已经有140多项数据方面的产品应用,基本做到了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未来我们将与华云科技进行更加深度的合作。”

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生态圈初步形成

尽管有着25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整合重组华云集团旗下三家不同科技公司以全新的华云科技面貌出现的时间,还只有三年。本次论坛也被视为华云科技成长三周年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组整合三家公司,对于华云科技来说,不啻是一次浴火重生,正好可以取长补短,把整个电力行业信息化业务都补全了,也为我们深度参与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业务基础。三年来,我们在新技术的大量研发积累、产品链的不断完善,也推动了华云科技正在由项目管理型向项目与产品矩阵管理型的巨大转变,形成公司强劲、持续的发展新动力。”王坚敏告诉记者。

举行这次论坛,华云科技的初心就是让公司已有的技术成果、实践经验通过高性价比产品的形式回报用户,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帮助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加论坛的湖州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卢峰对华云科技价值共享的服务理念感触颇深,他笑称自己与华云科技是“共进步、同发展”,职业成长经历每一步都有华云科技的印迹和助力。“我还是一名普通员工的时候,就与华云科技一起合作研发推进了很多项目,这些年合作一直没中断过。我这次来就是想把营销服务中的一些相关数据利用华云的平台和模式进行系统挖掘和深度利用。我也想借着这次论坛,实现我们和华云科技深度合作的第二次出发。”卢峰告诉记者。

三年来,华云科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先后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多元化用户服务技术实验室、浙江省级华云智能电网技术研究院、低频段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实验室,投入两亿多元的研发经费,积极开展“大云物移智”新技术在电网的应用研究,着力打造电力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服务能力,近年更是多次获得浙江省和国家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作为浙江电力的第二梯队和产业单位,华云科技已经拥有20个产品大类,49个相对独立的三级产品,注册备案的配电终端、智能采集终端、无线通信终端等硬件产品超过60多种。且用户越来越多元化,提供的服务无论在业务广度、技术深度方面都有质的飞跃,并与部分客户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客户满意度稳步上升。

据悉,该公司与华为、阿里、国网智芯等行业实力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同研究“大云物移智”新技术在综合能源服务、泛在电力物联网等蓝海领域的深入应用,探索合作新模式,拓展合作新渠道,实践“借船出海”,具有华云特色的互利共赢合作伙伴生态圈已经初步形成。

分享到:

关键字:华云科技 综合能源服务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