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南通道换流站顺利投产。历时757天,在40余家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厂家的共同努力下,在1500余人夜以继日的汗水挥洒下,“能源互联网”这一宏伟蓝图又增添了一座伟大丰碑。
渝鄂直流背靠背联网工程地处湖北省恩施州,2017年5月26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是优化国家电网格局的重点工程、促进我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绿色工程和提升电网科技水平的创新工程,对于促进我国电力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投产后,可实现大区电网异步互联,使川渝水电入鄂不再困难,同时促进西南清洁能源的消纳,可有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实现。以年输送电量200余亿千瓦时计算,可节约标煤1300余万吨,每年减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约2270万吨,共产生经济效益约150亿元。
南通道换流站“四通一平”施工困难重重,由于现场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异常高,全岩石回填场地更让桩基工程面临无限挑战;地属山区,交通不便,临山傍崖,大件运输成了工程另外的一个“拦路虎”;施工点位于大巴山、秦岭山脉交汇腹地,现场微气候现象明显,年度降水量和降水天数较以往工程格外增多,制约了土建施工快速推进;同时,该工程作为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在技术和设备上较以往工程创新多,建设管理并无可借鉴的经验可循。
700多天的不懈奋战,是南通道换流站参建者们面临困难最好的回击。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便组织参建单位超前策划,从工程安全、质量、进度、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近乎于完美的应对策略;工程建设期间,面对一个个挑战,参建者们集思广益,把握问题关键点,不断优化施工组织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在有限的工程建设时间内发挥了无限的创造能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践勇气,破解制约工程施工的困难与难题;工程调试期间,80余人驻扎现场,积极制定方案,合理组织人员提前熟悉调试任务,迅速判断并解决调试问题,以严谨细致的态度面对每一项调试任务。
从管理纲要策划到现场督导落实,从施工整体要求到工艺质量细节,从普通建设到示范引领,建设单位引领各参建单位将设计蓝图逐渐化为座座建筑拔地而起,工地呈现了“周小变化、月大变化”的可喜局面,一个示范性柔性直流工程已坐落在大巴山、秦岭山脉交汇腹地,并源源不断地将西南水电外送到华中地区,渝鄂背靠背直流工程为国家电网建设再添历史丰碑,为能源互联网再铸大国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