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朋友圈”扩容 多名汽车人提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者:赵建国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9-05-16 浏览:

“汽车行业出院士,过去那些年真的很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曾说。如今,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科研成果正在迎头赶上,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层面。这些科研成果正在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为汽车强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也因此,这几年,汽车行业的院士“朋友圈”正在快速扩容。2017年,清华大学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欧阳明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孙逢春,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领域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锋,也于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4月30日,汽车行业再迎喜讯,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王传福、李克强、徐向阳、李彦宏……多位汽车人位列其中。汽车行业取得的科技成果正越来越受全社会认可。

■汽车院士“朋友圈”扩容

4月30日,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1位。其中来自企业的候选人有114位,同比2017年的90位增加了24位。在这其中,四位汽车人位列其中,分别是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李克强、被誉为中国8AT变速器第一人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向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和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由选举产生,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标准条件十分严格:在中国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品行端正,具有中国国籍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或具有同等职称的专家可被提名。也正是因为条件严苛,入选为院士的人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他们是行业前进的领路人。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成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大批从事汽车各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甚至是企业人士脱颖而出。另外,在产业“新四化”发展趋势下,汽车行业也正在将更多相关领域囊括其中,不断吸纳着更多具备不同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如此次的候选人李彦宏便在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方面为行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让中国汽车核心技术产业不再受制于人。”这是徐向阳的初心。他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项目“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研发及产业化”,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词是:“该项目引领了国际AT自动变速器技术发展方向,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引领了汽车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是迄今为止,惟一获此殊荣的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拥有了世界领先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的生产技术;“智能汽车是像人一样,在汽车上能装完全替代系统的车,包括人的眼睛、耳朵、大脑和手脚,将使汽车更安全、更清洁、更智慧。”李克强在智能汽车领域孜孜不倦,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他获得荣誉无数,拿奖拿到手软。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落了地,推动了我国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

一直以来,院士多出于科研院校、研究岗位,而在今年,来自企业的候选人就有114位之多,其中不乏企业家,如王传福、李彦宏等。而且中国互联网企业高层入选工程院院士候选名单,在行业历史上更是首次。这被称为院士评比改革的创新,这样的做法能激励中国民企的科技创新活力。事实上,在推动科学技术前进的路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科研成果需要落地才有意义。正因此,将企业家纳入院士行列,对产学研的合作、对科技成果的落地具有重要作用,也能激励企业的创新发展。

企业家正在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李彦宏曾说,要用科技让复杂的世界更简单。他带领的百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独立搜索引擎和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他们开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在北京市内的行驶里程达15.36万公里,无人驾驶技术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致力于把电池技术和汽车技术进行联动,开发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的比亚迪,也已实现了目标。作为技术型企业家,王传福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他创立的比亚迪目前也已搭建起燃油、插混、纯电动的多层次汽车产品矩阵。

此次公布的院士候选人名单中,在汽车行业各领域的人士还有很多,他们为我国汽车行业辛勤劳动,所付出的智慧,所做出的贡献,将铭刻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史上。

“我们需要培养和吸引一大批优秀的汽车人才,尤其是能‘打硬仗’的领军人才。”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所言,只有拥有一大批尖端人才,才能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才能抢占科技革命的先机。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