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东北部广阔的东海上,63台风机迎风长舞。这是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建成的首个海上风电场,也是全国首个使用高高承台基础的近海风电场。
4月12日,历时27个月11天,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的国电电力浙江舟山海上风电公司普陀6号海上风电场建成投产,东海的海风化成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输送到了千家万户。
领跑
2009年12月,浙江分公司与舟山市普陀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确定在普陀区六横海域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徐勇,浙江舟山海上风电公司总经理,也是该项目总指挥。在他的办公室里,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施工图,其中一张项目工程示意图赫然醒目。“你看,我们风机布局的海域,呈七边形。每一边都有其特殊性。”
浙江省海洋资源丰富,航道纵横密集,要在“九龙治水”的海域争取海上风电的一席之地,难度非常大。
“当时,国内海上风电项目少,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就自己研究,看各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可以说是拿着放大镜找破解之法。”
2012年12月,普陀6号项目取得“路条”,成为浙江首个取得路条的海上风电项目。2013年12月,该项目获核准,浙江舟山海上风电开发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海上风电建设的领跑者。
“集团公司对项目建设寄予厚望,2015年,集团领导在现场调研时强调,要做强做优海上风电项目,为集团在海上风电发展树立新标杆!”
领先
尽管赶上了海上风电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但在这片海域建设风电,挑战无处不在。
舟山海上风电风机型号为西门子SWT-130,高90米,叶片长度63.45米。场内风资源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日后收益。作为风电场设计的重要环节,风机微观选址的合理性,是工程师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当时,设计院提出的是传统的‘矩阵’布置方案,这个布置最大问题就是尾流影响大。当时,我们提出南北两排布置,通过缩小风机与风机的间距,拉开行距,减少尾流影响。”
经计算,新改进的布局方案,同型号每台风机尾流影响系数降至6.3%,刷新了当时国内海上风电风机尾流影响最小的纪录。
在看似平静的海面下,还存在着一种“涌浪”。涌浪流经承台会对桩基产生巨大冲击。若设计不当,500多吨的风机很可能被连根拔起。
建设者们不断自我加压,在这片海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监测,会同设计院、施工专家反复研究讨论,创造性地提出了“高桩高承台改进基础”方案,将承台基础平面从原来的10.5米抬高到12.5米。这一举措大幅提升了桩基的安全性,降低工程造价近2亿元。
12.5米标高的高高承台,不仅能抵御5层楼高的巨浪,还成为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史上最高的承台。
创新
海上风电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优化能源布局的优势明显,但如何应对灾害性气候,不影响海事和当地渔民生活,为社会提供可靠用能用电保障,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们的风机有自动偏航功能。当风速超过25米/秒时,叶片自动停止转动,机头转至迎风面,叶片翻转至与风一致的方向,减少台风对风机的影响。但要保证这套功能正常使用,必须保证对偏航电机供电。”
有着30年火电运行管理经验的徐勇大胆提出了“大孤岛”运行方案。建造2台柴油发电机,在系统断电情况下自启动,保证风机偏航加热的电源供应。
2017年9月,该工程第一台风机进入吊装阶段,直径超14米大的承台旁,东海工7号起吊船将数百吨重的风机在离岸12千米的海域吊起,安装到承台上。为破解起吊难题,建设者们将运输船和起吊船先拖到相对平稳海域完成起吊,再吊着风机安装到指定承台上,首创了“负重托航式风机整体吊装”法。创新为舟山海上风电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扬帆
去年7月20日,东海之上乌云遮天,台风“安比”裹挟强风暴雨直奔浙江。台风过后,正在建设中的海上风场设备、设施安然无恙。
就在此前半个月,建设者们利用两个台风间隙仅4天的窗口期,完成了2台风机的吊装和海上升压站至44号风机首根行间海缆的敷设。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海上风电人探索出了一套特有的应对方案,翻开该公司《普陀风电场防汛抗台应急处置方案》《普陀风电场风机台风模式投运方案》,参与方案编写的工程师中,一半以上是90后。
六横岛四面环海,渡轮是唯一出入岛的交通工具。每年3~5月份,岛上多雾,遇到封航是常有的事情。该公司党委书记吴三红感慨地说:“在这里,工作满3年的员工都可以竞聘主管或值长,通过考试,结合前三年考评成绩,总分85分以上就能聘任。”制度上的保障,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随着一台台高耸的风机矗立到大海之上,舟山海上风电公司的员工也茁壮成长起来,其中2人被评为国电电力高级专家,2人进入国电电力“青年英才”行列,其中1人还被评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高层次人才,两位2013年入职的大学生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
日出东方,东海之上,一排排崭新的风机屹立潮头。这群海上追梦人将继续秉承拼搏和实干的创业精神,不负国家能源集团和国电电力新使命,在辽阔的东海上建设起百万千瓦海上风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