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涌入物联网浪潮的电网转型

作者:周慧之 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发布时间:2019-07-08 浏览:

ABC(A-人工智能,B-大数据,C-云计量)到底有多火?

作为一个传统能源领域的新闻工作者,笔者一个月内前往福州、天津、贵阳参加了三场与ABC有关的主题展会,且不说城市间竞相在ABC领域展现重视姿态,更直观的是场场都能感受到鲜明的电力元素。

华为、中兴这些通信设备提供商,以及电信、移动、联通几大电信运营商,设置了专门介绍如何衔接“泛在电力物联网”业务的显示屏幕,包括针对“最后一公里”的5G通信网络建设,和相应的配电物联网平台解决方案。

一些小型配电设备提供商也在试着升级生产线,做拓扑识别、状态监测、系统优化等功能,甚至转型做热门的配用电能效管理平台,理由是“自己对配电行业足够懂”。基于硬件的固有专业基础,在软件平台采取不掉队的方式跟进,是常见的市场策略。

不只是硬件商的热烈响应,电力数据的应用场景和玩法似乎也颇为丰富。例如通过与房地产商合作,电力数据可以反映出城市“空房率”的分布状况;根据变压器功率、电表数据波动是否异常,可以配合稽查部门诊断出疑似问题用户的样本,然后在排查测试中给出基于电力数据的要因分析。不止于此,与税务、金融、气象、消防等部门的数据融通和运用,也在探索当中。基于电力数据的分析能力,俨然正在变身诸多业务的助手。

不过电力作为基础生产要素,其数据在跨部门的应用当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价值。对于许多大数据企业来说,各种科技商业数据都齐全,只差电力数据。换句话说,在电价机制和弹性不足以支撑独立的电力数据产品时,跨界融通有助于在解决实际痛点中挖掘商业模式和价值所在。

如果说2019年“泛在电力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是电网在电改压力之下尝试走出封闭的信息孤岛,寻求更多的跨界合作以拓展增值业务助力增收的路径,不如说,在万物互联的浪潮下,电力工业难以避免需要投身其中。某种程度上,电力系统即使不选择主动拥抱,也会被动裹入物联网的滚滚大潮。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界参与到能源相关工作中,这是基于对“能效管理”的日益重视。火热的“工业互联网”正是致力于“降本增效”的思路,各类能源云平台更像是“工业互联网”思维下的组成部分。不只是能源企业的参与,许多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也附带开发了服务于用户能效管理的功能。

部分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业集团,干脆直接扩充团队,承揽自身多个工业园区的能效管理工作,并积极参与售电市场。很难说,过去找不到盈利模式的综合能源服务,在经过制造业企业之手的改造后,能找到新的玩法以及直接产生现金流的合作模式。

除了电力作为生产要素难以绕道物联网之外,另一方面,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电力工业又是以被改造的传统实体产业的身份出现的,你会看到电网相关负责人与农业、教育、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家代表坐在一起,共同论道数字化与产业结合的机遇与风险。

但外界依旧能感受到电力系统在安全考量下,对于能在多大程度开放合作的谨慎。安全毋庸置疑是电力系统追求的基本底线,但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尝试“建生态”的思路下,电网需要重新找到“独立投资的成本”与“跨界优势互补”的边界。

分享到:

关键字:物联网 电网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