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能源汽车是符合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利益、环保要求的产业政策,因此,中国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支持行业发展,比如补贴、免税、燃油车限牌限行、双积分政策等。
1、选择纯电动赛道。补贴政策在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时,规避了国外著名车企的优势领域,比如混合动力技术,日本丰田、本田的混合动力研发技术早于国内20年时间,其竞争就像100米赛跑,竞争对手已经跑了80米,我国却刚起跑。所以,我国产业政策避开了混合动力技术,在选择赛道时,国内普遍选择了纯电动汽车领域——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处于起跑线的赛道。这是国内混动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未来较长时间内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2、补贴发挥了作用。国家2010年开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8年时间内,补贴从高位逐渐退坡。虽然市场部分人士认为补贴是违反经济学规律的、是不合理的,但从实际看,补贴政策是比较合理的。第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可以比喻为“用馒头诱惑发展起来的行业”,先吸引参与者进入市场,再把“馒头”拿掉,依靠自身茁壮发展。和政府早期扶持的光伏行业不同,光伏的主要市场在欧洲,但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市场在中国,所以政策扶持不会导致新能源汽车的狂热过度发展。第二,放眼全球看,挪威的补贴政策比中国还高,中国的补贴政策和美国、法国基本是相近的水平。
受益于补贴政策的支持,我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表现为: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全球的占有量已经成为第一,增长趋势明显;②整车品牌、个别整车系能进入全球TOP10新能源汽车排行榜,如比亚迪的“唐”、“宋”,荣威e550,北汽e系列。反观传统燃油车TOP10品牌榜单,虽然2017年我国销售近3000万辆传统燃油车,但国产品牌榜上无名。虽然国产电动车型获得良好成绩,但与日产leaf、雪佛兰volt、宝马i3、models等还存在不少差距,技术优化突破还有很大空间。
3、2020年累计500万辆的销售规模。《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政策要求2020年达到200万辆的汽车销量,累计500万辆。按此规划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占有量可能达到70%。在70%占有率的市场中,一定会催生一批极有竞争力的整车品牌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
综合我国经济转型的新四大动力: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信息技术,未来有明确前景的是新能源汽车和信息技术。而且,中国也初步形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多元化体系,如电池体系包括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钛酸锂等多种体系,广大的市场规模为多种体系提供了应用基础。未来,在200万辆的销量政策引导下,中国会继续健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到这些产业政策中。
扩规模的同时带来了成本降低的规模效应。2017年,新能源投资规划中,纯电动汽车的上中下游的投资总额超过了5000亿元,需求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优势,七年前的电池制造成本要900元/kWh,目前已经降为200元/kWh,到2020年还要下降至150元/kWh。
投资2.0时代,并购是主旋律
在政策强大吸引力下,企业蜂拥而至,根据2016、2017年数据,全国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企业达100多家,但拥有核心技术的只有少数,随着规模和技术差距扩大,强者恒强是市场必然的旋律,规模小、无技术优势、无市场优势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掉。有技术优势,但市场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很可能被并购掉,这种并购趋势在2017年逐渐显现,以利润3000万为界限,低于3000万净利润的企业比较多愿意被并购。2018年界限会提高至5000万元净利润,企业选择被并购,或者港股上市趋势更加明显。
2017年出现多起并购案例,平均12天就出现一次并购,前十大并购规模合计285亿元。相比于2016年,2017年并购重组审核通过率相对持平,稳定在90%左右。但受2017年2月的再融资新政严控并购融资影响,并购重组活动整体有所降速。并购方重点关注三个问题:①补贴政策的持续性问题,②标的的安全生产情况,③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包括行业地位、技术领先等指标。
再看近三年IPO的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市的企业达到11家,其中材料有4家,设备5家,2017年共上市5家企业。在IPO审核速度加快、审核从严、通过率较低的政策背景下,关注点从业绩为王转为规范运行。IPO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被并购、港股上市等更加多元化的资本化道路也是企业的选择之一。
具体行业而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并购主要集中在电池行业,电池隔膜、电池生产、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细分领域的并购数量、并购单笔规模都创历史新高。设备、整车、运营等并购数量次之。
电池企业被并购数量最多也是有原因的。一是A股市场各细分领域享受的市盈率水平不同。“微笑曲线”指出,工业制造业中上游研发、下游销售毛利率相对较高,中游加工制造业毛利率较低。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微笑曲线”斜率朝下。做原材料,尤其是正负极材料的企业毛利率最高,享受的市场市盈率水平最高。下游的整车制造企业,在需求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股价溢价较低。二是电池制造、加工企业的竞争最为激烈。电池加工企业、电池制造企业的生存可以用“苦逼”二字形容,向上游采购原材料必须现购现结,销售给下游整车厂商必须有6-12个月的账期。资本市场的诱惑、现实情况的竞争激烈,导致了电池企业被并购数量最多、并购规模最大,只要熬过“寒冬”,迎接企业的就是A股较高的溢价红利。
产业研究先行,陪伴企业成长
进入投资行业已经近10年时间,我始终认为,投资是有理想、有预期空间的事情。理想很丰满,现实比较骨感,投资一个成功的企业远比写一份企业尽职调查资料要复杂的多,尤其是股权投资,要经受得住坎坷和验证。
对投资人而言,投资一家好企业需要足够的时间积累;对企业而言,也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去积累。“熬”是共同体会,熬过黎明前的黑暗。朴素资本投资一家好的企业也是通过“熬”的方式陪伴企业逐渐成长起来。
做投资,产业研究一定先行,一定是站在产业的前沿做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进行项目挖掘、产业链布局,才能寻找到好的优质标的。
朴素资本从2015年开始布局新能源企业,已经打造了一个闭环,除了整车企业没有涉及,其他行业均有涉猎,包括上游的矿产资源,正极材料、隔膜等电池材料,中游的电芯制造、BMS、线束等,到汽车后市场运营等。投资1.0时代,朴素资本投资一些正在扩大产能的新能源企业。到2017年,进入投资2.0时代,处于存量博弈的市场环境下,并购机会较多。在关键零部件技术有突破的行业,能形成进口替代门槛的企业也是可以继续投资的。
具体到指标看,目前我们最看重毛利率、现金流。金融去杠杆化,市场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制造企业日子比较难过,可以认为“现金为王”。其次,再看企业的管理团队、企业的规范性、未来的退出渠道,综合考虑后才能选择出比较优质的企业。
此外,好的项目也有了反向选择的权力,部分在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中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投资机构。所以,投资机构投资企业时,除了资金之外,还要重视资源整合效率和能力。
随着电池技术发展、中国本土市场优势,加上我国持续的政策引导,未来一定会催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品牌号召力的整车制造厂商和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厂商。“熬”过了2018、2019年资金紧缺的寒冬,2020年一定会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