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江苏电科院袁晓冬: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他总是站在前沿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国网家园 发布时间:2019-04-20 浏览:

袁晓冬,国网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电网技术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他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等9项科技项目研究,牵头编制IEC国际标准2项,编写发布标准10余项,曾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劳模心语

技术人员面对越来越快的变化,首先要找到永恒不变的“一”,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问题,去创新实践;再者就是“勤”,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创新迭代的速度快了,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简言之,“不变应对万变,高频打击低频”。

他是扎根于基层一线的供电保障者,他是同事们遇到难题首先想到请教的人。面对技术问题,他一次次出手解决;面对专业难关,他一点点钻研攻克。14年来,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持有专利60件;30余篇学术论文被EI或SCI收录,参与出版专著4项。他就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模、江苏电科院电网技术中心党总支书记、副主任袁晓冬。

越难的事

越需要有人去钻研

2006年,袁晓冬从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国网江苏电力科学研究院的一员,从事电能质量专业工作。听闻他被安排研究电能质量,同学间有人议论:“去研究电能质量?又累又难,不好!”

确实,在电网、客户、用电设备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如何提高电能质量,是当时困扰着许多电气专业人员的一个难题。“电能质量影响着居民客户的用电体验,更关系到无数工厂企业的安全生产。越难的事,越需要有人去钻研。”袁晓冬说这其中的困难自己很清楚,但他选择沉下心来勤学苦练。

刚进单位,袁晓冬跟着老师傅,花了半年时间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变电站。这段时间里,他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特点下展开电能质量分析。凭借扎实的书本知识以及求知若渴的心态,袁晓冬快速成长。

十余年来,从化工行业的谐波治理到冶金行业的闪变波动,从高新园区的生产线到农村住户的家电,从高铁到光伏,袁晓冬始终秉承执着专注的态度、精雕细琢的理念,以及强烈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脚踏实地一路前行。

难题更要干出名堂来

2013年,袁晓冬成为新能源及配网技术室的主任。“新能源及配网技术室”的定位就是探索科技最前沿、研究技术最精尖。带领这支由5名博士、8名硕士组成,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袁晓冬深感责任重大。“一定要带着大家干出名堂来!”他说。

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的江苏,生态环境优美,具有我国乃至全球特有的海上风电开发优势。大风起兮云飞扬,如何为新能源发展做好支撑?这成了摆在袁晓冬和他的团队面前的一个挑战。

受大风自然特性影响,风力发电机出力极易波动,甚至经常出现间歇性停止。这是影响大规模风电并网检测、安全运行的世界级难题。

一番研究后,袁晓冬找准了发力方向:“从开展机组的反事故措施监督,开展低电压穿越等试验入手!”然而,他作为省内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面对试验装备不足、专业人员缺少经验的现状,要怎么干?

咬定青山不放松,袁晓冬有自己的办法。首先,袁晓冬和团队赴东北等地学习典型经验。回来后,针对江苏风电并网运行特性,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环境下开展实验。

“测试需要在每秒10米以上的大风天气下进行,由于风电场多,测试量巨大,我们只能兵分两组,不分昼夜地开展测试,常常要几个通宵。”袁晓冬说。

罗姗姗是团队里年纪最小的硕士生,曾跟着袁晓冬跑过好几个风电厂,对那段时间的工作状态记忆犹新:“我们的检测有特殊性,对风力要求极高,必须达到十级以上才能测出。一般来说,都是凌晨或半夜才能有达到要求的风力,所以我们只能窝在车里等到深夜。风一来,我们就赶紧跑到风机那里去检测,几十台风机挨个来,袁主任带着我们时常一干就干到天亮。”

在袁晓冬的带领下,他们先后完成省内158台风机的性能测试分析工作,通过对并网风电场进行技术评估和指导,有效提升新能源友好并网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做科研一定要保持好奇心

他说,做科研一定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人的好奇心是创新的核心。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创新意识。

2018年9月下旬,微网路由器在同里古镇综合能源服务中心成功并网。这套由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资助的关键设备实现了多种电压等级交直流之间的自由变换。

为什么要做直流电网呢?因为我国目前通用的仍是交流电,而当前电网中直流负荷越来越多,如地铁、电动汽车等用电设备均采用直流电,使用这些电器必须经过交流和直流的转换,会损失10%~30%的电能。直流供电系统的形成,有助于节能优化、低碳减排。

关键时刻,又是袁晓冬站了出来,成为了微网路由器的技术牵头人。“这个项目瞄准的是国际先进水平,将采用直流微电网供电方式,是省内首个示范直流供电网络,我们代表了江苏水准!”袁晓冬给队员们打气。

对研发过程中的艰难,袁晓冬深有感触。经过一轮轮对样机的设计、测试、调试等,路由器效能提高到95%,这是效能转换的临界点,国际上一直未能突破,但袁晓冬并没有止步,他的目标是96%。1个百分点到底能节约多少千瓦时电呢?对于3兆瓦路由器来说,全年满负荷运转可节约50多万千瓦时电,相当于节约220吨标准煤。

为了实现这1%的突破,袁晓冬和团队煞费苦心,他们将样机的36个模块全部拆分,对上千个电子元件逐个测试,再组装起来测试,选取最优参数。工作量巨大且无规律,需要反复测试。连轴转了近两个多月,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参数,提高了样机综合效能。

在袁晓冬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这台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微网路由器应运而生。两个380伏、10千伏交流电端口,两个750伏、375伏直流电端口,可进可出、随意对接转换,任何一个端口出现故障,都不影响其他端口,且输出电压稳定,故障率低。

袁晓冬说:“培养创新思维,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这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坐享其成。很多时候,再走半步,结果会超出想象。”

分享到:

关键字:袁晓冬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