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评估报告发布

作者:施芸芸 来源:中国汽车报 发布时间:2019-01-08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更是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

2016年,为描述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整体技术路线,明确发展目标、技术路径、发展重点及保障措施,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逾500位行业专家历时一年研究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随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开展了技术路线图的深化研究和评估工作,并于2018年12月20日正式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年度评估报告2018》(以下简称“评估报告”)。

评估结果显示,两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在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动力电池和汽车轻量化六大技术领域取得了44项标志性进展,成果显著。与此同时,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与困难。“为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形势,2019年下半年,面向2035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本的全新研究工作将正式启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如是说。

■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成果最多

在取得的44项标志性进展成果中,有9项来自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成为六大领域中成果最多的领域。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产业研究部副部长冯锦山介绍,在纯电动汽车方面,北汽EU5、吉利帝豪EV400、比亚迪EV秦450、广汽GE3等产品的续驶里程均已超过400km,国内纯电动车续驶里程≥300公里的比例已达到80%;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以吉利P2.5为代表的搭载全新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量产车型,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燃料经济性,国内企业混动节油率水平已和欧洲并联构型混动系统节油率相当。

在汽车动力电池和汽车轻量化两大技术领域,我国汽车产业分别取得了8项标志性进展成果。其中,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显著提升,例如量产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已达到180Wh/kg,系统则达到150Wh/kg;三元材料单体电池能量密度达到240Wh/kg。在轻量化技术领域,标志性进展则主要为自主品牌乘用车首次实现碳纤维批量化应用,中通客车突破了镁合金在客车车身应用多项核心技术等。

此外,我国汽车产业在节能汽车、氢燃料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三大技术领域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堆关键材料和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辆/信息等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布局等方面。

■重视新技术对产业整体影响

自技术路线图发布以来,对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支撑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冯锦山特别指出,在节能汽车领域,综合核算进展较大,2017年乘用车油耗达到6L/100km(含新能源),趋近目标;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规模以及电堆关键材料和部件等方面更是有望提前完成2020年原定目标。

在动力电池方面,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比能量和循环寿命距2020年路线图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用动力电池的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了2020年路线图目标,甚至部分电池企业已赶超这一目标。

在轻量化领域,行业平均整备质量不降反升,高强度钢(50%)和单车用铝量(190kg)可实现目标,但2020年实现单车用镁15kg的目标有一定难度。

针对行业下一步的技术发展方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产业界应加强对基础共性技术的联合开发,特别是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的合作,以及动力电池、关键元器件及材料等核心技术、汽车工业四基方面的研发力度;其次,加快研究制定后补贴时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将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补贴政策一定程度脱钩,加大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研究和监督检查,同时研究制定一项加快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并进一步确定智能网联汽车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第三,加大新能源汽车在非限购城市、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汽车共享出行等领域的市场化推广,同时选择一批城市或区域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推广示范,对加氢站及氢气供应提供一定的支持。

此外,冯锦山还提出,下一步技术路线图将在汽车产业技术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总体方向上,加大对人工智能、数字化对汽车整体和技术的整体影响评估,在创新体系方面将聚焦连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的应用技术研究,争取加大技术成熟度为4~7级的汽车相关应用技术的供给,与此同时,给予智能共享出行生态足够的重视。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