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1月9日,江淮汽车旗下移动出行品牌“和行约车”正式上线,标志着江淮正式成为网约车领域的一员。
和行约车将全部使用江淮汽车旗下新能源车型,2019年规划将业务拓展到10个城市,车辆投放目标一万辆,并在三年内力争达到自有车型5万辆,业务覆盖全国主流城市。
首批交付的车辆为江淮iEVA50,这是一款纯电动紧凑车型,最大里程为330KM~400KM。
据悉,早在去年9月底,“和行约车”网约车平台就已通过安徽省交通运输厅线上服务能力认定,并具备在全国开展网约车业务的能力。
与行业内现有主要网约车平台运营模式不同的是,“和行约车”采用自有车辆,配备专职司机。平台、车、人三证齐全;车辆一律采用原厂新车,所有车型统一标识及配置;司机经过严格的招募筛选、系统的培训认证、严苛的入职考评后上岗,从源头上保证了出行服务的安全性。
在“车市寒冬”、“销量不佳”,以及5G到来的大背景之下,车企们尤其是传统车企布局共享出行被看作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的尝试。传统车企进军网约车已经成了整车企业的风潮。
2018年11月18日,上汽集团试运营网约车平台“享道出行”,定位网约车中高端市场,采用“自营新能源车”提供服务;大众汽车旗下出行公司“逸驾智能”亮相广州,宣布将与本土出行企业合作,布局网约车、分时租赁出行市场;吉利有“曹操专车”,还与戴姆勒进一步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做高端专车;2017年10月,长安汽车成立长安出行,正式布局共享出行领域,投放的车型都是长安新逸动EV200……
有观点认为,“共享出行已成为车企输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渠道”。
网约车市场确实存在供给缺口。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增长迅速,到2017年我国网约车用户市场规模已经高达2.23亿人,今年有望达到2.28亿人。市场空间之大,显而易见;其次,国家新的网约车规定,未来所有跑网约车的必须得用新能源车;再者,可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开启新路径。
面对广阔的网约车市场、庞大的用户需求,各路玩家都想分一杯羹。
即便如此,这份“羹”并不容易“吃到嘴里”。从自身来看,传统车企入局网约车市场有着先天的优势,如充足的资金和强大的产销能力,能够保重充分供给,且能够有效盘活车辆存量资源。然而,对于新入局的玩家来说,网约车的生意并不好做。
无论是早先入局的滴滴还是后入局的美团,二者的网约车业务都仍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所推出的补贴政策让二者一度陷入“烧钱”的困局。对于新玩家来说,这样的难题仍旧存在。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宗巍认为,未来移动出行领域需要三种核心能力:一是实时获取海量信息的能力;二是根据未来出行需求打造适宜出行的工具的能力;三是围绕出行的整体运营能力。
另据交通部统计,中国已有100多家网约车平台在部分城市获得运营许可。网约车市场今后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