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120万辆的产销门槛之后,电动汽车正在进入市场化的攻坚战。摆在车企面前的一个亟待回答的命题是,怎样的电动汽车才算是受市场欢迎的高品质产品,以及该怎样去打造。
车和家创始人李想认为“一款好的电动车是可以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放心去玩的车,没有充电焦虑,没有长途焦虑,没有冬季焦虑”;威马汽车合伙人、资深副总裁徐焕新则认为“以人为本”,打造让用户用着爽的智能汽车很关键。
而在怎么去打造上,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忠民则表示,电动汽车一定要开发专属平台,如果使用传统燃油车的平台,造不出好的电动汽车。
还有人提出了“看重软件品质”、“在掌握三电技术之外要有轻量化、平台开发、新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能力”,包括“实现供应链的互联互通”,等。
高工电动车(微信号:weixin-gg-ev)总结发现:自主传统汽车品牌注重通过搭建专属平台、夯实基础去开启品质化的发展模式;外资汽车品牌相对更看重供应链的互联互通,协作共赢。而造车新势力,相对前两者,则更多是在思考如何去把握用户新体验以及去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
针对该主题,高工电动车梳理了北京奔驰、车和家、小鹏、威马、广汽、塔塔、艾康尼克等7家车企负责人的观点和分析,希冀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勾勒出其对于造车的理解,并将其分享给产业链企业。
车和家李想:一款好电动车没有充电和冬季焦虑
为了解决电动汽车的充电问题,企业可谓想尽各种办法,比如特斯拉建超级充电桩,蔚来汽车采取充电车和换电站。为了解决充电和长途的问题,车和家则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希望从产品本身解决今天电动车的一些弊端问题,即使用增程式电动车的方式。
过去四年,车和家一直在做增程电动系统的研发,在整个研发的过程当中,车和家走了很多的弯路。不过日产的e—Power取得的成功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据车和家董事长兼创始人李想介绍,和家研发的产品是一辆真正的纯电动车。电池很整齐地放在底盘的正中央,前后各一台电机,同时还有一套增程系统,里面包含一个增程器,一个发电机,还有一个高压油箱。这样的设置主要是考虑到增程的用户可能长期不会用燃油,所以必须用高压油箱解决燃油长期存放的问题。
以车和家将会在今年第四季度交付的豪华SUV为例,用了240千瓦时用于驱动的两个电机。由于电驱动的性能要达到240千瓦时,所以用了40千瓦/时的电池,保证在6倍的放电倍率的情况下,可以实现240千瓦功率的需求。同时还有一个1.2T的增程器,也是在1200转到4000转之间。
增程式电动车通过40千瓦/时的电池,能够实现NEDC续航里程超过180公里,在中国任何一个大型城市都可以做到城市纯电动行驶。整个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对长途没有任何焦虑。如果从北京到上海,中途只需加一次油。
另一方面,车和家设计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热管理系统,通过整个水冷系统,把发动机的余热和整个PEC连接在一起,解决了电动汽车在冬季续航里程下降的问题。
李想认为,一款好的电动车是可以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放心去玩的车,没有充电焦虑,没有长途焦虑,没有冬季焦虑。
广汽新能源席忠民:电动车要开发专属平台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忠民表示,新能源的四化是不可逆的,竞争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传统燃油车。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万辆,产品也迎来了消费升级,A00级车型占比减少,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必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
对此,广汽的策略是打造以高价值产品为核心,提供科技竞争力有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给用户带来不同的用车体验,提升用户的支付意愿。
席忠明表示,从产品设计上看,电动汽车一定要开发专属平台,如果使用传统燃油车的平台,造不出好的电动汽车。
同时,席忠明指出,未来,软件将会重新定义汽车,OTA将具备不断更新升级的能力。广汽新能源目前开发了全新的OTA平台,可对90%的软件进行迭代升级,不断给用户带去新的体验,可进行软件的修复、新功能迭代升级、定制个性化功能体验等,不断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威马徐焕新:打造让用户用着爽的智能汽车
威马汽车合伙人、资深副总裁徐焕新提出“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来打造汽车。据介绍,威马汽车在设计之初,多次面向未来用户做访谈和调研,以确定究竟做什么样的产品。因为以人为本,涉及到用户交互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威马在温州特建成一个新能源智能产业园。
也是基于以人为本,威马将销售、客户到制造所有上下游都串起来,实现了客制化、个性化定制。
另外,在定位方面,据介绍,威马的定位于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的提供商。从这个出发点,威马将发展分成了三步:第一步是智能电动汽车的普及者,所谓普及者当然是要造出用户买得起、用得爽、价值比较适中的产品;第二步是走数据驱动的智能硬件公司;第三步则是探索智能出行的新生态。
小鹏何涛:除了硬件品质外还要看软件品质
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何涛表示,在智能汽车新的话语体系下,除了硬件品质以外,更重要的是软件的品质。
硬件品质是基础,可以通过设计、质量体系的设立、供应链和制造环节保证汽车的硬件品质。软件品质除了考虑软件的可用性、安全性,还要考虑交互的亲善度,简单来说就是软件到底好不好用,用户愿不愿意用,以及用完之后会不会上瘾。
何涛认为,在未来的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在做好硬件品质的基础上,要把汽车软件品质的提升和软件体制的整个评价标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企业不去主动做出改变,消费者会的选择将让企业被动的做出改变。
艾康尼克林密:高品质的核心在于研发流程
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OO林密表示,真正谈论一个高品质产品,其核心是研发的流程问题。因为70%的问题出现在研发阶段,最后的生产控制只能解决30%的问题。
林密指出,中国未来一定会成为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这个市场将孕育出很多走向国际市场的品牌和产品。所以在做电动汽车产品时,如果只掌握或只针对中国国标去设计,未来想转换成欧标或美标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完全颠覆重来。
当需要同时做出中、欧、美三标齐开的产品时,不是简单的正向研发,而是完全围绕电池、动力系统、底盘托架为核心,去做整台高品质产品和整体的动力系统。
而这里面涵盖了很多新的理念,包括前置的碰撞模块,后置的碰撞模块,以及包括整体托盘系统,不能成为一个附加件,而应该是一个结构件。林密表示,怎么样处理车辆在未来多平台应用的时候,以及同时满足减少未来车型在认证方面的工作,整体的设计,整车的模块,是做高品质电动车产品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他尤其提到的是,现在已经从造车时代进入了出行时代。在这个变化下,考虑乘坐者或者驾乘者的感受,将是打造一个高品质汽车的核心。
北京奔驰杨惠良:轻量化、平台开发、新工艺和智能制造技术
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前驱车工厂的总经理杨惠良指出,电动汽车已经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向大规模的定制生产转型,要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至少要掌握三种技术,信息互联、柔性生产和智能制造。
而要在这种大潮中胜出,他认为,掌握三电技术是很重要,另外,掌握轻量化、平台开发、新工艺和智能制造的技术也非常重要。
他表示,在汽车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只有那些遵守游戏规则、拥有核心竞争力、具有改革开放思维的企业才能在差异化的竞争中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
塔塔Steve Haywood:实现整个供应链变得互联互通
塔塔科技工程研发全球执行副总裁Steve Haywood认为,交付一个高品质电动车的关键是技术,再就是产品的开发和交付。所有这些都不能单独拎出来谈,因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
另外,他也提到,客户更加注重体验,更加注重使用,用户在逐渐把汽车看成是除了代步工具之外更加重要的一个娱乐系统。
Steve Haywood还表示,怎么样让整个供应链变得互联互通、智能互通,而且怎么样来创造一个未来的供应链对制造高品质的电动汽车非常重要。据介绍,他们现在就有很多的解决方案,希望把更多的整车厂能够连接起来,让它们能够实现非常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他也指出,在未来5年,我相信这要比过去50年发生的变化都更多。对于所有企业来说,这意味着机会。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在这种市场竞争当中通过关起门来独善其身,大家需要去合作,通过携手努力,进一步让所有用户的体验都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