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改革开放40年,从“跟不上”到“走出去”,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电力工业,见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苦乐、家庭生活的变化……这是一部激荡人心的发展史。
“家庭工业看浙南”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发布了一条新闻,称“乡镇工业看苏南,家庭工业看浙南”。处在浙南的温州,1984年家庭工业年产值已占全市工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6以上,在全市经济中居首位。
这一年,距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仅仅7年。
这期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发生在各个领域:从1978年到1982年,中国农村用电量已翻了一番;1980年初,中国大约只有350万台电视机,到1985年初,已超过4000万台......
无论是温州家庭工业的兴起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都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电,是十分关键的。
但在当时,我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电力发展规模、严重短缺的电力供应,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1979年3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确定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这次会议对调整方案的必要性也作了说明:“电跟不上,运输很紧张,煤和石油也很紧张。”
1978年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仅为5712万千瓦、2565.5亿千瓦时(发电量仅相当于2017年江苏省全省发电量的一半多一点);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仅2.3万千米,全国电网覆盖率不到一半,全社会用电量仅为2498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仅为260千瓦时。
电网覆盖不到位是当时企业发展的一个痛点。1970年代,包括温州在内的浙江多个地区尚未联网,主要依靠小火电、小水电解决生活用电,供电极不稳定。因此,当地一些企业需要稳定动能的机器无法正常使用,产品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电力的发展为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979年,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与用电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国情,国家先后明确了电力工业发展要走联网道路,要走“西电东送”道路。
1983年,温州第一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慈湖变电所和台—临—温输变电工程投产,温州得到了来自华东电网的电能支持,缓解了电力紧缺局面。
1989年,第一条±500千伏葛沪直流输电线路将相距约2000公里的四川与上海联系到一起,拉开了跨区联网的序幕。
2011年11月,随着青藏±400千伏电力联网工程的投运,除台湾外,全国电力联网格局基本形成。
到2017年,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达到68.8万千米,相较1978年增长了29倍。同年,全国跨省交换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六分之一。国家电网服务人口位居世界首位。
温州所在的浙江省一次能源缺乏,早在1971年已是电量的净输入省。2011年10月,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开工;2012年7月,溪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开工……特高压建设扭转了浙江缺电困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宾金、淮上、浙福、灵绍四条特高压工程相继投运,浙江率先构建起“两交两直”特高压骨干网架,实现了西北、西南与东部的清洁能源互联。
浙江“缺电”往事从此尘封在历史记忆中,而这是全国电力联网进一步加强的一个缩影。随着哈郑直流、宾金直流、宁浙直流、锡泰直流、扎青直流等重点工程投产,截至2017年年底,国家电网累计建成“八交十直”18项特高压工程,2017年跨区跨省输电能力达到1.9亿千瓦。
电网的发展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支撑。企业不再担心缺电,同时,供电质量也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国下大力气解决“低电压”“卡脖子”等问题。现在,全国供电可靠率已超过99.81%,其中城市超过99.94%,农村超过99.77%,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9.99%。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海拔4000米的拉萨市当巴村,多杰给妻子买了一台洗衣机。
这件事被镜头记录下来,多杰的笑容出现在北京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供电能力的显著提升,促进了农村电力消费快速增加,带动了农村消费升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电气化水平极低。但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例如广州等地的工厂和商店打工的农村人,已学会了如何使用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用电的便利生活成了更多人的向往。
为了满足这种美好的向往,我国大力进行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从1982年起,全国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序推进。1996年2月18日,山东省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这一年,全国有14个省(区、市)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同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随后电力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至2015年年底,随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村合闸通电,全国如期实现“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目标。2017年9月,国家电网宣布提前3个月打赢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累计投资1424亿元,完成153.5万眼农田机井通电、6.6万个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7.8万个自然村通动力电,惠及1.6亿农村人口和1.4亿亩农田。截至2017年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三大攻坚任务“农村机井通电”“小城镇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贫困村通动力电”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通过阳光扶贫工程,在定点帮扶的青海玛多县和湖北“三县一区”建成7座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和236座村级光伏电站,帮助3.2万户近10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誉,成为央企扶贫范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前后共计有7亿多人脱贫。通过全面解决无电地区人口用电问题、大力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和动力电全覆盖、加大电力扶贫工作力度,电力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7年人均用电量达4550千瓦时,约是1978年的16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这其中,人均生活用电量增速还要快于人均用电量。随着电视、洗衣机等基础类家用电器普及率快速提升,1997年人均生活用电量就突破了100千瓦时;随后8年时间里,电脑、空调、电吹风等家用电器不断普及,居民生活用电继续保持较高增速,2005年突破200千瓦时;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17年,我国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达到307千瓦时、417千瓦时、506千瓦时和626千瓦时,其增速是人均用电量增速的两倍多。到2017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6.4万亿千瓦时,比改革初期增长了24倍多,比整个美洲或欧洲的用电量还多。
40年来,电力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城市消费,服务于城乡居民生产生活。2018年,我国获得电力指数在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4位,电力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社会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1978年,中国代表团访问欧洲5国。在瑞士考察发电厂时,代表团发现这里的发电厂竟能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感到十分震惊。40年后,中国的电力工业科技已经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点赞:中国电网是世界上安全运行水平最高、安全运行记录最长的特大型电网,特高压成为中国创造的“金色名片”,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广的“大云物移智”,也是世界领先。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电网最高电压等级为330千伏,而在2009年,我国已建成投运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进入特高压时代。2005年以来,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持续快速增长,到2017年二者合计比重达到16.5%,加上水电装机容量,合计比重超过35%。国家电网公司制定了相关措施,通过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实施跨区和跨流域风光水火联合调度、挖掘用户可中断负荷资源、打造全国电力市场,增强电网对大规模清洁能源并网的适应能力,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走在世界前沿。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国输变电行业长期跟随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被动局面,确立了国际领先地位,堪称新时代中国的重器之一。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智能电网、柔性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控制、新能源并网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截至2017年底累计拥有专利73350项(其中发明专利16064项),获得中国专利奖91项(其中金奖7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66项(其中特等奖两项)。
我国电力行业企业与国际知名能源电力行业组织、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主导、组织各类国际组织交流活动,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参与国际能源电力事务的能力、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在国际三大标准组织中,我国担任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主席、国际电信联盟(ITU)秘书长等职位,成为IEC常任理事国。截至目前,我国提交并立项的ISO/IEC标准大约600项。2008年以来,IEC新成立的5个新技术委员会全部由国家电网公司发起成立。我国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与美国、德国、日本并列为世界四大标准体系。我国主导制定的特高压、新能源并网等国际标准成为全球相关工程建设的重要规范。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4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逐渐地从“引进来”过渡到“走出去”。国家电网公司先后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及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境外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达400亿美元,带动电工装备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电力行业积极响应,努力“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惠合作,实现双赢。2013~2017年,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电力工程合同494个,总金额912亿美元;实际完成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0多个,共完成投资80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我国电力设备直接出口总额62.84亿美元、技术直接出口总额22.48亿美元,境外工程带动电力设备出口总额177.68亿美元、带动技术出口总额51.22亿美元。“中国创造”“中国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
从2010年起,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电力工业为此提供了强力保障。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我国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产业,还将继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