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2014年10月,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离开了他工作13年的城市,前往北京的下一个岗位——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铝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在这位以“雷厉风行”著称的江苏南通人接手时,中铝集团是个有447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24家参股公司,员工逾20万人的“大摊子”,同时也是经营指标低迷的“烂摊子”:2014年集团净利润亏损212.16亿元,资产负债率88.57%;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601600.SH /02600.HK/NYSE:ACH,下称中国铝业)归母净利润亏损162.17亿元,资产负债率79.43%,铝板块成本毛利率不到2%。
2015年-2017年间,中国铝业扣非净利润同比分别减亏109.1亿元、60.68亿元和9.07亿元。同期中铝集团经营性业务分别减亏46.7亿元、70.73亿元和63.87亿元。2017年中国铝业扭亏为盈,归母扣非净利润为5.43亿元。扣非净利润,意即在净利润中扣除政府补助、出售子公司股权等与主营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不可持续性收支,直接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盈亏情况,被认为更能体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中铝得以扭亏,葛红林的总结是“人努力、天帮忙”。多名中铝管理层人士补充称,一方面在于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狠抓管理、按住“止血点”;另一方面得益于电改、供给侧改革等行业大环境改善。
具体怎么实现扭亏的?
据接近中铝高层的人士透露,到2016年,中铝才进入真正的内部改革,将氧化铝板块和原铝板块的营业成本降低近120亿元。受益于此,在当年营收降低的情况下,这两个板块实现税前利润31.29亿元,同比增盈26亿元。
另一层关键的背景是,“新电改”逐步铺开,中铝得以大范围推进直购电交易,由此降低用电成本。2016年用电成本降低了16%左右,其中外购电费降了28.45亿元。
中铝集团副总经理、中国铝业总裁卢东亮对财新记者指出,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用电结构和用能成本。
电解铝企业主要有自备电和网购电两种模式。自备电由企业自建,只需缴纳很低的备用容量费;与之相比,网购电需缴纳过网费、政府调节基金、政策性交叉补贴、线损等费用,这部分费用平均在0.1元/度左右。直购电是网购电中针对耗能大户的政策,用电企业可跳过电网企业直接向发电企业购电,获得更低电价。
大型央企的一大特点是人员冗余,用工成本高,人事改革难。
铁腕压内部成本也是举措之一。管理费用是中铝仅次于财务成本的第二大支出,2014年管理费用93.4亿元,超过了公司毛利。2015-2017年,中铝年均管理费用在75亿元左右,约占年均毛利的35%,其中非生产性职工薪酬年均支出在36.5亿元,约占管理费用的一半。
“好长一段时间‘官不聊生’。最严重时,葛红林给每个公司分派指标、分解任务,完成不了就走人。公司曾有‘影子内阁’的说法,上面那一拨人还在,底下就有一拨人等着了。”一名中铝员工说。
中铝提出了“加减乘除”的扭亏方法论,将产能和资金转移至有能源、资源和物流优势的地区,同时关停产能落后、扭亏无望的企业。一名中铝集团高层指出,“加法”的另一层含义,也在于转向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以实现快速自救,包括包头铝业技改项目、山西华兴氧化铝二期等。
由此,产能逐渐集约化,中铝在广西百色、内蒙古包头、贵州清镇和山西吕梁布局了四大铝工业基地。
中铝在海外也曾大举扩张,打法上也有调整和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