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四十载 谱写新篇再起航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改革开放40年纪实
郭晨旭 曹晓攀
华电电科院建成国内电力行业首个碳排放检测研究实验平台。
改革开放40年,是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简称“华电电科院”)砥砺奋进的40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华电电科院准确把握改革新形势,抓住发展新机遇,争做改革尖兵,持续转型升级,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为电力行业的科学发展及技术进步作出贡献。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过,流淌千年;美丽的西湖就像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璀璨照人;随着全国未来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打造,这里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全世界展现她无穷的魅力──这里就是杭州,一座底蕴厚重而又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闻名的现代魅力之城。
1980年,华电电科院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紧紧把握国家电力大发展的机遇期,华电电科院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不断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开创性地建设国内分布式能源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
前瞻性地建设国内电力行业首个碳排放检测与低碳技术实验室;
开拓性地建设世界上通航水头最高、水位变幅最大的构皮滩升船机项目;
突破性地引进重型燃机燃烧调整技术;
独创性地开发新型凝抽背供热技术;
首创性地提出火电“厂界环保岛”理念;
引领性地开展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设计;……

技术人员在电厂开展现场检测。
聚焦设备国产化 国家使命勇担当
任务就是命令,计划经济下的电科院人跟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以国家需要为使命,栉风沐雨,不断开创工程施工机械技术革新的先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号角,成立于1956年的华电电科院此时还是一个以承担国家下达的纵向科研设计任务为主的事业单位。随着国家部委的调整及研究机构的调整,1980年,电力工业部杭州机械设计研究所(华电电科院前身,简称“研究所”)在杭州开始筹建,新的专业技术骨干的加入,不断拓宽了科研设计领域,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大发展。
研究所始终站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前沿,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技术人员凭借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和对高端技术的执着追求,积极承担国家急需的工程施工机械设计研究工作,设计的起重机、掘进机、制管机、铲运机、混凝土搅拌楼等设备广泛应用于葛洲坝电站、龙羊峡电站、谏壁电厂、引滦入津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杭机所”在电力行业施工机械等方面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多个领域独占鳌头:1978年,设计了国内第一台10/30圆筒式高架门座起重机,圆筒塔身、大轴承支承均为国内首创;1979年,设计了国内第一台大型扳起式火电安装用DBQ2000型塔式起重机;1981年,原国家计委2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任务的下达使研究所成为中国国产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研制的第一家单位,2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投运后成为当时我国容量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高水平的设计使此型号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率接近100%。
转型创业初成长 市场改革露锋芒
地处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浙江,研究所人一直以“勇立潮头”的担当和勇气,扎实迈出市场改革的每一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通过使改革的气息涌向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也真正拉开了序幕。1985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改革科学技术体制的决定》的出台,国家全面启动科技体制改革,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改革部署,内部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式提上日程。1986年,进一步加快了研究所改革的步伐,为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研究所开始探索实施专业室承包制、课题组核算制等创新机制,相关政策的出台极大鼓舞了当时的科技人员,大家的工作激情空前高涨,各专业室除按国家要求完成下达的任务外,开始积极开拓市场,技术力量也不断增强,当年合同额同比增长近一倍,自此,研究所迈出了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
随着国家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1993年,研究所各专业室开始尝试并纷纷走向市场化,通过进行整体转制注册成立公司 (至2002年,改制过程中先后成立的公司多达11家),结束了原来只负责设计不负责生产的单一经营模式,迈出了产品总承包的新步伐,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为先导,组织制造、提供产品、安装、调试一条龙服务的市场开发的新路子。2000年,国有企业相对控股、职工持股等新型公司模式的尝试,逐步铺开了研究所股权多元化改革的道路,体制机制的改变赋予了公司较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也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研究所合同额、销售额等指标实现逐年攀升。
市场化改革工作的推进及员工积极性的提升促使研究所在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在中国施工机械、电蓄能空调发展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设计了国内第一座制冰楼、第一座专门生产混凝土预制件的HL75-2F1500商品混凝土搅拌楼、第一条PCCP生产线、第一台四卷筒牵引抓斗桥式卸船机、第一台80吨新型桥机、第一套国产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第一台钢筒卷焊机,完成国内第一台旅游专用载人升船机的总承包任务;获得3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其中福建坑口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水口水电工程混凝土预冷及生产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SJ5.8米隧洞掘进机获得国家重大科技进步三等奖。
企业转制再调整 业务方向大转型
改革是时代的主旋律,国家改革的指挥棒促使企业不断寻找新的“风口”,站在电力发展的浪尖,电力人以他独有的视角诠释着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
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建设部等11个部门 (单位)所属134个科研机构转制方案通知》的印发,2002年,研究所根据有关要求开始进行相关科研体制改革和转制准备工作;2003年,研究所由事业单位转为公司制企业开始运营,并确定了“全员营销、全员质量”的经营理念;随着以参股公司为主体发展产业的经营模式的形成,华新机电、杭州华源等参股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现金流支持;2009年,国家印发了《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关于实施<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研究所进一步理顺了参股公司的股权管理以及人员关系,严格按照股东会、董事会的规则行使股东权利,大力推进“依法治企”。
伴随着企业的转制及改革,研究所发展的重心也不断发生转变。2002年,国家启动电力体制改革,同年,华电集团公司挂牌成立;2003年,研究所随华电科工一起划归中国华电集团,根据集团公司需求,研究所业务范围开始向发电领域延伸。随着研究所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2005年,研究所更名为“国电机械设计研究院”。2006年,伴随着华电集团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在研究院的设立,研究院根据华电集团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战略发展定位,业务范围进一步向发电领域延伸。2008年开始,研究院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向发电技术研究与服务领域拓展,并逐步形成了以“发电技术监督管理与服务、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电力行业标准与检测、水利水电装备研究与制造成套”四大业务板块并重的经营格局,2009年,正式更名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
融入发电产业链 跨越发展创辉煌
“跳出华电看华电、放眼国际论技术”,华电电科院人解放思想谈改革,创新思维看发展,紧紧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发电产业链中找准了自身的定位,持续推动发电技术创新,不断将发展推向高潮。
随着人员关系的进一步梳理,2009年6月底,华电电科院员工人数不足百人,为了使院涅槃重生,同年,华电电科院制定了《2009~2013年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以发展发电及相关技术研究为核心,“科技创新、服务华电”的战略定位,并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持续推进集团发电技术研究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进程,积极发挥集团发电企业技术进步与高级技术人员培训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积极落实“面向集团、服务主业、产研结合”的方针,华电电科院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研究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了“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经济效益—研发投入”的良性滚动发展模式,该院综合实力实现快速提升;2016年,该院成为华电集团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并主要承担华电集团技术监督、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撑三大职能。通过不断加强能力建设,打造了一支规模过千人、人才梯级合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了涵盖20个专业约4000平方米的实验室,拥有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和1个省重点实验室,取得了开展电力技术服务、技术监督所需的全部资质,形成了覆盖全部发电专业的学科体系,打造了汽机、环保、供热、分布式能源、新能源等在行业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形成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荣获了包括中国电力创新大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在节能提效、污染防治、智慧能源、新型供能等方面均处于领先水平。
2018年,伴随着华电集团科技体系改革的全面推进,华电电科院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将主要承担华电集团技术监督、技术服务、技术支撑和集团中央研究院的职责。
40年来,在国家改革的大浪潮中,华电电科院人始终坚守初心,牢记职责使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把党的建设贯穿发展总历程。华电电科院人满怀报国热情,以国家需要为努力方向,以电力事业为终身的奋斗目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秉承着“求真、务实、专业、纯粹”的企业精神叙说着华电电科院人无数的创业故事和责任担当。
放眼未来,随着国家改革进程的持续深入,走过六十余年光辉岁月的华电电科院人,将承载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丰硕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以踏石留印的坚实步伐,开启全新的征程,为电力行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亮点
节能提效方面
火力发电机组全面能效诊断及节能提效技术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122台燃煤机组,平均降低供电煤耗16.58克/千瓦时;研究形成了涵盖热力产品“产—输—配—售”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和专利群,在中低温余热利用、智能热网、调峰蓄热、工业供热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新型凝抽背供热技术在金山热电的成功使用,标志着该技术首次成功投入商业运行,对国内其他机组的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具有重要的技术引领和示范意义。
污染防治方面
首次构建了烟气超低排放“全闭环”质量把控模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实现烟气超低排放全过程质量把控的科研院所;在国内率先开展脱硝催化剂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开创性地提出了催化剂综合质量等级 “五色评价体系”;在国内首次构建脱硫工程优化设计与经济运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了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粉煤灰基环境修复功能材料中试生产线,粉煤灰等综合利用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智慧能源方面
自主研发了新能源远程诊断平台、水电诊断平台、大坝安全管理系统以及火力发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远程平台,相关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新型供能方面
在分布式能源负荷测量/预测/分析、多能互补分布式系统集成、系统测试评估评价、储能、微能源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全工况系统集成、动力余热分级回收/储存及深度梯级利用、系统检测评估评价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辉煌成就
具备多项资质
具备20余项开展电力技术服务、技术监督所需的资质,是国内首家检测参数覆盖全部发电领域的国家级CMA资质认定电力科研院所。
科研创新平台
国家能源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实验)中心。
国家能源火力发电系统能效检测技术实验平台。
中国—澳大利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国资委电力节能技术科研及试验基地。
浙江省蓄能与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人才培养平台
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多个科技奖项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家重大科技进步三等奖。
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范例奖。
中国电力创新大奖。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一等奖。
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