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发展中的北汽新能源 首都一张有活力的工业名片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营网 发布时间:2018-10-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一些适合首都定位的“高精尖”、科创型企业不断涌入,为北京的发展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今年3月,由北汽新能源牵头发起建设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成为了继“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后的又一张“国家名片”。而此刻正在高速发展的北汽新能源,也已成为首都一张靓丽的工业名片。

回望北汽新能源这9年!

历史讲起来是一个故事,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2009年,是中国传统汽车的“井喷之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更加突出。此时,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目标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成为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这一年,北汽新能源诞生了。

公司成立之初,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就提出了“打基础、上水平、创一流”的三步走发展规划,举全集团之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北汽新能源在大胆突破、制度灵活的创新氛围中大步向前。2014年3月21日,原国家相关领导在视察北汽新能源时给予了高度肯定:“你们是在真干,而且干出了成绩。”

近几年,北汽新能源连续五年位居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位居前列,同时也是国内率先年产销超过十万辆的纯电动车企,成绩有目共睹。此刻,北汽新能源已经成为北汽集团旗下的龙头品牌。

“黑科技”体现真实力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得技术者得天下,而北汽新能源在这场技术争夺战中丝毫没有手软。10月18日,北汽新能源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2018蓝谷科技大会”,向世人展示了其强大的科技实力。

“人工智能”是当下出镜率较高的一个词,同时也代表着产品的科技化程度。本次大会上,北汽新能源正式发布技术品牌“达尔文系统”;另外,还展示了11项解决痛点、提升体验、脑洞大开的智能电动“黑科技”,其中涵盖了整车技术、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以及平台开放与数据安全等多个领域,至此,北汽新能源也开启了一个整车人工智能新时代。同时,北汽新能源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挂牌成立(简称蓝谷动力),这也将加速其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在电池系统技术方面,到2025年,北汽新能源的电池能量密度将提升至350kWh/kg,这意味着用户花同样的价钱可以驾驶更长的里程。未来,在零下40~60度的极端环境下也能看到北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的身影。

在动力系统集成方面,北汽新能源自主开发一体化动力总成,提升产品的系统效率达93%以上,电机功率密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探索碳化硅材料在电机控制器上的应用,提高产品系统功率密度。

在智能网联方面,从2020年起,实现从云平台到5G应用,再到V2X以及智能交通的全面布局与应用。自动驾驶方面,在2020年实现国内L2.5自动驾驶整车产品的量产,并与国际先进供应商合作开发,为L3、L4技术的导入奠定基础。

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在会上表示:“科技创新是实现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而北汽新能源已经把这条通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越拓越宽。

登陆资本市场恰逢其时

北汽新能源凭借出色的业绩和表现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国庆前夕成功登陆A股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股”的称号也可谓实至名归。

北汽新能源连续五年销量领跑纯电动汽车市场,复合增长率达到120%,并在2017年销量突破10万,成为纯电动汽车的引领者。多年来,北汽新能源已实现覆盖六国八地的全球研发布局,被评为全球排名前十的创新机构之一,此外,还获得了德国莱茵TüV汽车产品功能安全证书、亚洲质量卓越奖等高端认证和荣誉。北汽新能源共推出了六大系列十余款产品,率先实现了“大、中、小”“高、中、低”“3、4、5(续航里程300~500公里)”的全面覆盖,产品品质及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北汽新能源累计用户已超过25万,旗下产品总行驶里程突破32亿公里,连续四年被中国质量协会评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满意度第一名。在这一项项荣誉面前,北汽新能源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进阶。

今年,戴姆勒已经成为北汽新能源的股东之一,未来北汽新能源的合作还将进一步深化。同时,北汽新能源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一的麦格纳也已达成合作,将共同致力于全新一代智能纯电动汽车的开发,打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共享工厂。

如今,北汽蓝谷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孵化器”,未来,也希望它能孕育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完美的出行体验。

分享到:

关键字:北汽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