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大唐集团三大策略实现智慧清洁供热

作者:张娜 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8-11-26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又是一年供热来临季,如今的供热行业早已与老百姓心中 “烧锅炉式”不同,它已经发展成为关乎民生、安全、环境、能源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行业。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热电联产城镇供热中心(以下简称供热中心)凭借创新技术,大力发展热力产业,不断探索具有大唐特色的供热发展新模式,推动大唐集团公司向综合能源集团转型,实现清洁供暖,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立足行业 引领供热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集中供热快速扩张和清洁供热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热力产业的技术形态、供热市场的竞争态势、供热行业组织结构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为把握热力行业组织重构机遇,2017年4月16日,大唐集团公司审时度势,依托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成立热电联产城镇供热研究中心,并创新性地提出“煤电综合能效和效益应当从电向电-热联合优化转变”的先进理念,不断实现“像发展电一样发展热”“像发展电网一样发展热网”的目标。

供热中心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技术保障的作用,在电力供热研究领域快速发展,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供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吉林省    智能供热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电机工程学会供热工程专业委员会三个机构的承担单位,对推进供热标准化改革、规范供热标准体系、促进供热产业节能减排具有标志性意义。今年2月,供热中心作为技术总牵头机构成功编制 《智能热网建设导则》,全面推进热网建设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管理的标准化、精细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区域内供热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供热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编制了大唐集团公司热力产业调研报告、供热技术监督体系文件等,为建立完整可靠的供热技术保障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自主创新 发挥供热辐射效应

作为供热行业的一张崭新的 “名片”,自成立以来供热中心为热电联产企业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创新成效逐步显现:2017年5月,大唐清苑热电2号机组高背压改造后,发电煤耗降低至约140克每千瓦时,每年节煤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2000万元以上;2017年7月,大唐长春第二热电厂4号机组高背压改造后,发电煤耗降低至约140克每千瓦时,每年节煤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1250万元以上……这些成绩得益于供热中心专业人员的群策群力,将核心技术成功应用于热电联产企业,带动了企业的优化升级,为各改造企业累计节省资金上亿元。

为积极响应国家“北方清洁能源”的号召,供热中心采用自行研发的城镇供热设计的技术路线理念,清洁采暖、网源合一、综合供能、去工业化设计的综合清洁采暖智能供热方案。2017年12月,在国内率先开展 “燃煤蒸汽背压机分布式供能系统技术”研发及商业模式探索,成功解决了常规燃煤蒸汽背压机经济性差、排放水平高等突出问题,实现了清洁化燃煤超低排放,获得了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同时,供热中心以燃煤蒸汽背压机分布式供能系统为核心,广泛开展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汽轮机供热改造和余热利用、热力管网水力平衡优化,多能源互补供热、智能热网及调峰蓄热等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升供热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

开拓市场 品牌效应持续发酵

面对日益严峻的供热竞争形势,供热中心深入研究供热市场的供需情况和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的优势,为热电联产企业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在研究供热市场政策方面

供热中心积极响应国家热计量改革和节能环保    的号召,为热电联产企业提供 “智慧供热”建设方案,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便民服务。他们借助互联网,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应用帮助热电联产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模式和供热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智慧供热”,提升供热行业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在研究供热市场政策方面

供热中心每年进行定期客户回访,并做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调研,为今后供热中心的研发工作取得了大量的真实数据。2017年10月,供热中心完成了辽源电厂灵活性改造、长春二热余热利用及灵活性改造等技术在内的十余项热电联产机组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技术咨询。

在市场资源平台建设方面

供热中心积极搭建政策研究、热源技术研究、热网技术研究、供热科技与市场开拓研究、供热数据一体化研究的“四室一平台”。同时以精益管理为抓手,开展全员智慧营销,强化供热精细管理,建立有特色的供热规章制度,研究可行的热计量方式和管理模式,加大分布式变频技术推广,未来将建立对标平台,自动对标。同时保持与热力企业的密切沟通,建立定期互访机制,深化合作,依托政府引进大型热力客户,共同培育供热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分享到:

关键字:大唐  清洁供热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