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苏州,这座古典而现代的江南城市, 因10月18至20日 “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及第三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召开,再受世界瞩目。
与此同时,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江苏院(以下简称“江苏院”)承担设计与总承包的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投入运行。该项目涵盖15项世界领先的能源创新示范工程,充分诠释了能源变革的未来图景。
“江苏院紧抓能源变革时机,紧跟先进理念与技术,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目标,为助力苏州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典范城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江苏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升华谈道。
古今交汇,全球首台首创项目落地实践
“今年五月来到这儿,还是一片麦田。”江苏院电网工程公司变电部主任、总包项目经理周元强感慨道。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项目位于古镇北侧、同里湖西侧。如今,这里已汇集了一批全球首台首创能源创新示范项目,逐步实现服务中心内的能源供应清洁化、能源配置智能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服务共享化等目标,满足论坛期间的参观展示需求。
项目总体分为能源类和基建配套类两大部分。在15项示范项目中,江苏院承担了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同里湖嘉苑智能家居改造等2项EPC总承包工作,以及大规模低压直流环网、高温相变光热发电、“三合一”电子公路等9项设计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基建配套类项目的EPC总承包任务,建设内容包括建筑及景观绿化、道路、管网等基建设施,为能源类项目提供运行支撑条件。
如何将10多个子项合理布置于这53亩用地呢?在江苏院的整体规划中,首先考虑的是多种能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利用。
举目远眺,沿服务中心西侧围墙内4台低风速垂直轴风机迎风转动,光伏板敷设于屋顶、长廊、幕墙、车棚、雨棚等多个角落,除二期建设的服务中心主楼同心楼外,3幢主体建筑同晖楼、同力楼、同悦楼沿西北向东北依次而建,内部涵盖多个能源类项目。
西北侧的同晖楼室外,2台100平方米的高温碟式太阳能聚光器面朝东南,室内则布置有高温相变光热发电、高温相变储热和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北侧的同力楼内,分布微网路由器、中低压配电环网、低压直流配电网、综合能源展示中心、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等五个项目;东北侧的“同悦楼”为绿色充换电站,室内能看到电动公交车自动换电的全过程,一个换电工位可满足每天20辆电动公交车换电需求,室外建设多种交直流充换电设备,充电车辆由北侧进入,充电后直接从南侧离开。
“我们在规划中也贯彻了绿色交通的理念。”江苏院综合能源工程公司项目经理、能源类项目设总晏阳介绍,除绿色充换电站提供便利服务,起于东南角的4辆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将带领嘉宾停靠多个能源项目站点,在总长约500米、宽3.5米的“三合一”电子公路上,实现边行驶边充电。
此外,为体现江南古镇特色,水乡元素也融入其中。主体建筑采用现代中式的设计手法,规整古朴,色调优雅,线条柔美,建筑间连廊、亭台、花木点缀,意趣典雅,颇有苏州园林的意境,呈现移步换景之趣。
据悉,服务中心除为论坛提供参观展示功能外,还将被打造成为同里的能源网络管理中心、综合能源服务中心、能源变革创新展示中心、绿色交通能源中心,分布式能源交易中心,远景服务区域将覆盖整个同里地区,为能源变革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示范样板。
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高温相变光热发电装置
设计引领,提交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作为示范先行区,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是能源变革理念的传播地,是首台首套能源设备产品的应用地,也是能源控制、管理、服务以及绿色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先进技术的推广地。
“总体来看,这是一个以电为中心、多能互补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晏阳谈道,江苏院技术攻关团队积极钻研微网路由器、直流配电网、光热发电、电池梯次利用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电网为平台,再电气化为核心,多能协同互补”的设计思路,在能源供应、能源配置、能源替代、能源管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索与实践。
在能源供应方面,通过对本地可再生资源禀赋的充分挖掘,将光伏发电、风电发电、地源热泵、太阳能制热、压缩空气储能、热电联供等技术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低碳、高效的能源。“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工程将冷、热、电、风、光、储多种能源形式集于一体,综合全面供给电、冷、热负荷,以推动能源供应的清洁化。”周元强介绍。
在能源配置方面,江苏院在设计方案中提出了构建以微网路由器为核心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江苏院综合能源工程公司设计人员、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主设人张曌解释,服务中心的多种能源通过交直流混合配电网进行智能配置,实现灵活介入、互相耦合,保障了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解决了分布式电源和多元化负荷电能转换环节多、影响电网稳定性等问题,保障了能源系统的高效运行。
作为能源配置的主要载体,世界首台大容量微网路由器能够实现±750伏直流、±375伏直流、380伏交流、10千伏交流4种电压等级网架的互联互通,被誉为电网中架起的“立交桥”,而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则融合了传统交流配电网和新型低压直流环网,承接电源接入和负荷供应,保证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即插即用,区域内供电可靠性达99.9999%,大幅度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
在能源消费方面,“三合一”电子公路和绿色充换电站受到高度关注。“三合一”电子公路集路上无人驾驶、路面光伏发电、路下无线充电三项功能于一体,绿色充换电站则涵盖了动态充电与静态充电、有线充电与无线充电、直流充电与交流充电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成套解决方案,被誉为“不停电的交通系统”,为智慧交通奠定基础。除此以外,智慧家居的理念也被应用其中——同里湖嘉苑智能家居改造项目对常规住宅进行被动式低能耗改造,将交直流微网与家庭用电智能互动相结合,综合利用屋顶光伏和储能,实现家居智能交互。
在能源管控方面,源网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堪称能源互联网的“指挥部”。以“区域协同互补、微网分布自律、终端双向互动”为思路, 江苏院设计友好、互动、可接入的能源管理平台,通过信息采集、动态监控、高效利用、集中管理,实现冷热电多种能源的协调配置,并覆盖生产、输配、消费各环节,提升整个微能源网多能耦合、协调管控的能力。
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微网路由器
勇挑重担,匠心管理树企业品牌
这是江苏院首次承担规模如此之大的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工程所涉及的一系列先进理念、前瞻性技术、高精尖设备都向江苏院设计与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做大做强高端业务,必须以技术支撑,以创新驱动,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 江苏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升华指出。近些年来,江苏院深度介入新领域、新业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注重队伍能力提升,为承揽该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团队从2017年6月起,全流程参与规划论证、可研立项、初步设计、设备招投标及施工图设计等各个阶段。直至2018年8月,以电气专业为核心,建筑、结构、水工、暖通、机务、通信、系统等多个专业协力配合,先后三次联合设备厂家、科研院所展开技术攻关,对十余项首台、首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的实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并在施工图方案完成后组成工代组进驻现场,为施工抢赶保驾护航。
总承包团队于2018年5月正式进场。短短五个月,荒地“焕新颜”。江苏院充分发挥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优势,从设计源头对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各个环节实施全面管控。比如,考虑到工程实施工期紧张的客观需求,通过采用全预制装配式钢结构、装饰保温一体化墙板、预制成品电缆沟及管井等技术方案和措施,将大量作业工序留在工厂内,显著减少现场施工流程,有利于进度管理和控制。
另一方面,得益于江苏院总承包团队强大的凝聚力与坚决的执行力。据介绍,该项目的最大难点在于子项繁多,接口复杂,交叉作业程度高。每天晚上召开现场工后碰头会,检查各分包单位进度计划执行情况,并对各作业面的工作进展进行梳理协调,明确第二天的工作重点和计划要求;夜间值班也成为常态,为配合钢结构及围护系统吊装作业需要,项目部针对夜间现场施工作业面的安全作业和施工质量进行巡查,在赶抢进度的同时确保安全和质量。
“这五个月里,我们经历了梅雨、高温、台风等不利气候条件,在中秋、国庆等团圆佳节仍坚守现场,可谓争分夺秒,不眠不休。”周元强一一历数工程的几个关键节点:5月14日土建进场、8月15日“电土交接”,9月26-30日启动调试,10月10日整体移交,10月18日投入运行,150天的栉风沐雨,最终迎来金秋硕果。
论坛期间,同里综合能源服务中心开门迎客,国内外参会嘉宾在服务中心参观并实地体验了全新能源互联网技术,并给予高度赞誉。未来,该项目将被打造为江苏高端电网的智能尖端,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广度与深度,持续推动同里的能源变革进程。江苏院也将紧跟行业最新研究成果,以工程经验为积淀,以高质量服务为依托,围绕“清洁、高效、智能、互联”目标,在智慧能源领域打造江苏院的响亮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