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云度新能源的“底气”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高工电动车 发布时间:2018-10-27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在众多造车新势力车企中,云度新能源有着更为明显的传统车企基因。

其背后,一是源于其核心团队都来自于传统车企,二则是其独特的混合所有制背景,从网络上的公开信息得知,云度是由福建汽车集团、莆田国投、海源机械和管理团队四方共同出资成立而成,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混合制基因,让这家位于福建莆田的新造车企业在“轰轰烈烈”的造车大潮中显得颇为低调务实。

低调并不等于没有光芒。

相反,在参差不齐的数百家造车企业中,云度新能源的进展堪称“高速”,这不仅体现在从准入通过、品牌发布、取得生产资质到产品量产及上市的速度上,也体现在其在核心技术积累、生产制造能力等的快速建构上。

10月25日,高工电动车调研团队走进福建云度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云度的造车新进展。

成立于2015年的云度新能源,是目前是国内10家已获“双资质”的造车企业之一,也是这其中最早一批实现产品量产交付的车企之一。

2017年1月,云度新能源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第十家获得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此后的6月15日,工信部发布的新增车辆生产企业及已准入企业变更信息名单显示,云度新能源进入拟发布新增车辆生产企业清单,这意味着其正式获得纯电动车生产资质。

4个月之后的2017年10月,云度新能源汽车旗下首款车型云度π1正式上市。今年3月,第二款车型π3正式上市。

云度π1 PRO

之所以能在成立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快速的实现产品量产,这与云度在研发、制造等环节的前瞻性布局紧密相关。

在技术体系搭建上,云度以电动化技术为核心,在整车集成技术、轻量化技术、智能互联技术上持续投入,构建以“云电、云盘、云享”三大平台为核心的电动汽车技术架构体系。

云电是指核心电池、电机、电控平台,云盘是指电动化底盘平台,云享是指智能互联平台。

在生产制造上,云度建立了年产6.5万辆的生产基地,除了传统意义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工艺以外,云度更搭建了动力总成实验室、电驱动实验室、整车安全实验室、智能互联前瞻开发中心在内的16大新能源实验室,为车型不断推陈出新奠定了基础。

另外,在零部件供应上,云度已经引进了轻量化材料本地化的落地,为其生产制造打好了基础。

在产品布局和规划上,云度新能源以平台化进行开发,除了目前已经量产A0级SUVπ1和A0+级SUVπ3,今年7月,升级版的π1 PRO和云度π3 PRO正式发布,此外,云度还基于全新电动平台打造A级SUV云度π7,并搭载L3级别智能驾驶技术,也即将推向市场。

在动力电池配套上,除了采用三元18650电池,目前云度已经在π1 PRO、π3 PRO搭载VDA方形电芯,电池容量高达50kwh,整包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同时还在做软包电池的测试和导入。在Pack轻量化材料上,铝合金、注塑等材料和工艺也在开始应用。

在市场定位上,在市场定位上,云度新能源将会聚焦于两块市场,一是个人消费市场,二是定制化的网约车、租赁市场,未来会对不同市场进行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性能配置。

作为新造车企业,云度在一些消费者诉求的把握上,相比传统车企业和其它新势力对手,明显更为精准,例如对于新能源二手车的消费者“顾虑”, 云度就做已经前瞻性的做了布局。

今年3月,云度敢为人先,推出业内首创的 “云度·回购π计划” ,三年六万公里内以50%购买价格回购客户车辆。在电动车技术高速迭代发展的背景下,“云度·回购π计划“打消了消费者现时购买顾虑及对电动车产品残值的担忧,为用户提供了保值、换新的便利与可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也是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进入2018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硝烟弥漫,越来越多新势力企业的加入、传统领域进入的“野蛮人”、合资车企的加码……竞争正在变的越来越残酷。

在传统车企征战多年,云度新能源董事总经理刘心文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在上半年的一个采访中,他对外表示,“不用等到两三年以后,2018年的硝烟已经起来了,市场四面埋伏,竞争瞬息万变,我也不知道云度能活多久,对于未来来讲,我们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凭借我们打下的基础,和我们拥有的一些自身核心竞争力和能力,应该是可以去拼杀一番的。”

云度新能源的确具备了去拼杀一番的底气,能否在丛林战中突围,时间会给出答案。

分享到:

关键字:云度新能源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