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在推进电力扶贫过程中,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履职尽责,主动与当地政府对接,落实精准扶贫规划,高质量建成了国网阳光扶贫工程——鲁能集团青海都兰县产业扶贫项目,用实际行动为高原地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场秋雨一场寒。9月9日清晨,淡淡炊烟在青海都兰县巴隆乡托托社区里升起。53岁的徐文忠忙着接水、烧水、做早饭,黝黑的脸颊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再也不用去泥巴地里与大伙抢着接水了!”从今年7月2日起,依托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建好的光伏水泵供水项目,托托社区329户村民“靠天吃水、抢水生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阳光扶贫引清泉
“真得感谢鲁能集团建好的光伏水泵供水项目,彻底解决了我们的饮水问题。”巴隆乡副乡长李成业说。巴隆乡托托社区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政府所在地,是该乡清泉、三合、雅日哈图及托托等村落农牧民整体搬迁的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当地农牧民只能依靠小股泉水作为生活饮用水,吃水难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村民。
“因为吃水难的问题,村与村之间发生了不少矛盾,村民间争吵也不时发生!”李成业说,之前乡政府出资打了水井,但用水量大、无法存蓄、抽水费用高等难题依然让托托社区吃水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精准扶贫,就是要帮在最难处。2017年,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捐建光伏水泵项目扶贫工程,用清洁能源为抽蓄水系统提供电能,实现连续不间断供水,解决托托地区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饮水问题。
项目现场踏勘正值入冬时节,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组织设计单位深入项目现场科学论证。工作人员前往距离驻地900千米远的大山脚下,与设计人员测评光照条件、自然环境配套设施等情况,研究确定了建设600立方米调节水池、50千瓦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水泵等设施,采用经济、合理的方式解决当地饮水问题。“为了测试自流水水井的水位,我们分时段开展水压水量监测,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回想当时的工作情景,该公司员工李岳脑感慨地说。
2018年5月,施工人员进场动工修建。夏季高原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降雨说来就来。大伙儿看天施工,加快工期进度,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高质量建成了国网阳光扶贫工程——鲁能集团青海都兰县产业扶贫项目。7月2日,该项目正式投入使用,鲁能集团将其无偿捐赠给了当地政府使用。
“光伏水泵项目的建设,为我们解决了最急需、最困难的问题,它不仅解决了社区住户、商家的饮水问题,就连1000头牲畜的饮水也有了保障。”李成业说,该项目利用太阳能发电抽水、蓄水,不产生额外费用,不仅解决了喝水难的问题,还化解了村与村之间的矛盾,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相处,更是为巴隆乡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驻村扶贫暖民心
9月10日,都兰县进入秋收季节,郭守文一大早便来到了田间地头,指导察苏镇上滩西村村民使用农机器械,帮助孤寡老人收割青稞,解决生产困难。从今年3月份起,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诺木洪风电场员工郭守文便来到了上滩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年仅29岁的他要在这个村子里工作、生活3年,带领村民拓展致富之路,巩固扶贫成果。
上滩西村距都兰县城4千米,村里现有132户454人,是个回藏汉混居的村落。该村海拔3200米,气候寒冷,农作物不易生长,遇到干旱缺水或冰雹等自然灾害,庄稼就会绝收,村民生活条件艰苦,是省级贫困村。
“虽然老家在农村,但对农村扶贫工作认识不深,掌握的方式方法不多。”郭守文说。他驻村扶贫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迅速了解村子的基本情况,掌握脱贫户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难,摸清了底细。郭守文与村民们共同学习扶贫政策,打造党建阵地,开展“脱贫巩固提升不是养闲人懒人”等思想培训,树立村民脱贫的信心。今年6月,逐渐熟悉了农村扶贫工作的郭守文将心思放在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上,一块位于109国道旁边的30亩集体建设用地进入了他的视野,“这块地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可以考虑建一个废旧物品回收站,每年收入8万元左右。”郭守文与村委会沟通,联系相关单位开展工作,提出收入可以用来建设村内的基础设施。
5月30日,修订村规民约;7月1日,举办“乡村风”文化艺术节;7月21日,签订集体用地租赁合同,策划建立农业合作社……郭守文马不停蹄地奔走在都兰县乡间,联系项目、资金,推进工程进度。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把扶贫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上,为上滩西村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8月24日,在都兰县“联企兴村1+1”行动工作会议上,郭守文提出建立农业合作社,推行集中种植青稞的经营模式,大家对项目可行性展开了讨论。上滩西村党支部书记尕桑太说:“第一次见郭守文时,看起来就是孩子,还担心这个‘娃娃书记’能不能吃得了苦,带大家一起脱贫。现在看来,郭守文踏实工作、有担当的干事精神得到了全村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