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浙能集团:绿色能源“荡漾”在青山绿水间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08-29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8月27日,在浙能松阳光伏电站现场,600亩绿油油的茶田沿着光伏板覆盖整个山坡,成群的鸡鸭在光伏板下啄食虫草;碧水蓝天倒影的池塘里,鱼虾畅游,鳞次栉比的光伏板与山水风光交相辉映。

“我们是大型‘农光互补’地面光伏电站,2016年6月,装机容量为35兆瓦的光伏电站投入正常运行。除发电外,经过二年多时间的培育,‘农光互补’项目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已种植各类苗木230亩,各经济作物50亩,养殖龙虾60亩,家禽600余只。去年电站经济效益达1300万元,今年西瓜的收成也超过500公斤。”谈起这个清洁化能源项目,浙能松阳光伏电站总经理李姚伟信心满怀。

新能源的发展,让松阳县守住了一片绿水青山,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得以并驾齐驱。同样,在湖州市青少年护水教育实践基地——浙能长兴发电公司,记者见到了长江以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中水回用工程基地,该项目将长兴县城市污水厂的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经过深度处理后作杂用水,用于发电机组大量使用的循环冷却水,实现市政污水循环利用,使长兴县城绝大部分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

“截至2018年6月底,长电公司回用中水量达8779万吨,相当于节省了7个西湖的水量。该项目吸收处理城市污水,减少了对自然水源的消耗,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和国家能源局相关领导来调研时纷纷点赞该项工程的社会效益。”浙能长兴发电公司安健环部副主任雷磊说。

作为浙江省能源主力军的浙能集团勇担重任,大力践行“八八战略”,在助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之路,引领了全国能源技术的绿色革命。

据浙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亚辉介绍,浙能集团先后斥资超百亿元人民币,在国内最先完成燃煤机组脱硫、脱硝改造,率先实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成为全球首个全面实现燃煤机组清洁化生产的大型发电集团,为煤炭清洁化利用找到了新的途径,开创了我国煤炭清洁化利用的新时代。超低排放技术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从大气治理到“五水共治”,浙能集团助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的步伐从未停歇。

浙能乐清发电公司海水淡化设备装置。詹萍 摄

坐落在浙江东南部的玉环县是个半岛,这里淡水资源匮乏,用水成本高,当地一度陷入用水“紧张期”。对此,浙能集团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坎门等污水处理厂,仅2017年,就处理污水量超2400万吨,排放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满足企业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污水回用,对地处海洋前哨的玉环县来说,可谓是送上了“及时雨”,同时城镇周边地区的污水有了好去处,也保护了玉坎河的自然水系。

而就在海湾对岸的乐清市,同样面临着淡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项目浙能乐清发电厂正落户于此。为了实现与当地居民“不争水”的承诺,乐电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反渗透法海水淡化装置,每日最大出力2万吨淡水,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自足。截至2018年6月底,该海水淡化系统总制水量累计达3510万立方米。

“浙能集团还积极参与浙江省剿灭劣五类水和固废物综合处置等环保行动,27个废水优化整治项目得以实施,每年累计新增废水处理能力1900万吨、减排SS(悬浮物)3万吨、重金属4.5吨,年节约用水1000万吨以上,综合利用固废物4300万吨,为‘两美浙江’和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做出了贡献。”浙能集团生产安全监察部专工颜亦磊说。

绿色基因的大量植入,让浙能集团在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目前,我们省入选的三个国家级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改试点项目均落户浙能集团。这三个清洁能源项目,利用干化的污泥与煤炭进行掺烧后发电,日处理污泥量将超过600吨,年消纳量超过20万吨。这一破解‘污泥围城’的神来一笔,使危害变身效益,把能源项目打造成了生态环境治理平台。”浙能集团计划发展部专工陈怡说。

2017年,浙能集团还发起设立规模达500亿元的国内首支绿色能源投资基金,首期规模超200亿元。展望未来,童亚辉表示:“浙能绿色能源基金将按照‘共建、共享、共商’的合作共赢新模式,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万亿级的绿色能源市场中,着力培育2家能源类上市企业,深度参与国内及全球绿色能源项目开发,撬动社会资本千亿级以上,有力推进能源产业供给侧改革,助力能源产业绿色发展。”

浙能长兴发电公司中水回用工程现场。 赵屹 摄

分享到:

关键字:浙能集团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