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北汽弃守燃油车“另有玄机”,官方解惑全面新能源真相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汽车头条APP 发布时间:2018-08-01 浏览:

中国储能网讯:“北汽就是全面新能源化,这就是我们的创新之路”。这是徐和谊在北汽集团在京举办的“再度晋级2018《财富》世界500强新闻发布会”中,透露的最新消息。

徐和谊的一席言论,在汽车圈内霎时间掀起了轩然大波。消息一经露出,相关人士纷纷对其进行了深层次解读。彼时大家普遍的理解为,北汽自主板块将要成为第一个全面退守传统燃油车阵地的企业,甚至不少人还给出了“操之过急”的点评。

2025年全国停产燃油车的规划是否属实?若属实,北汽集团为何放弃燃油车市场?徐和谊的一番话,是否已经表达了深层次的全部内涵?在近日举办的北汽集团上半年媒体沟通会上,身处舆论漩涡中的北汽,终于给出了官方答案。

“全面禁售”传闻不准确

“这个信息不准确”,在北汽集团看来,大家对于徐和谊董事长的这番言论存在着一定的“过度解读”。

北汽方面表示,7月底停产的对象,是北汽集团在北京地区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但其中并不包含越野车。“这是根据北京市产能升级和打赢首都蓝天保卫战的总体要求,按照北汽集团产能布局整体方案做出的调整。”

除此之外,在京停产燃油车的计划,并不意味着北汽将推出传统车市场的竞争。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北汽株洲基地和广州基地将继续承担起北京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的生产任务。而专门制造越野车的相关板块(例如BJ系列等车型),依旧会在北京地区继续生产。

对此,北汽集团解释称,在北汽集团的整车体系中,越野车承担国家和军队任务,合资品牌涉及外方伙伴利益,商用车(特别是大型货运车辆)的新能源化在技术上还有待突破。

“目前这三个板块也都推出了新能源车型,但整体上的新能源替代方案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全面新能源化是北汽集团的总体方向,而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可以说是先走了一步,不存在放弃燃油车市场的概念。”

在北汽看来,燃油车产业未来在中国将成为夕阳产业,但是市场还是那个市场,消费者的出行需求不会减少。“北汽集团未来停产停售燃油车,并不是做减法,而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转换和迭代,停下来的资源、产能将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中去。”

北汽转型“进行时”

目前,北汽集团产品的新能源化转型尚在全面推进当中。除了产品层面的转型之外,北汽还将其解读为四个层面的具体内容:

一是发展主体的全面新能源化,生产企业要从北汽新能源公司扩展到所有的整车企业以及与整车业务相关的二级企业,组成联合舰队;

二是产品技术的全面新能源化,要从单一的纯电动技术路线向EV+PHEV+FCEV的“三线并举”转变;

三是产业链布局的全面新能源化,建立新能源整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高效协同与支持配合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四是服务生态的全面新能源化,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充电+运营”一体化的城市绿色智能出行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燃油车产能、产品将被逐步被消化、转移。

另据汽车头条APP获悉,北汽集团已规划在北京亦庄地区,新建新能源研发中心和高端生产基地,意图在新能源转型的关键风口坚守“高精尖”路线,以满足电气化趋势下日益旺盛的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

根据资料显示,北汽新能源已实现从1.0向2.0的代际升级,并完成大中小、高中低、续航里程“345”(即300km、400km、500km)的产品布局。

而在模式创新方面,北汽新能源亿先后规划了i-link、智惠管家、卫蓝A+,换电模式和“擎天柱”计划。 在今年7月5日,北汽新能源在北京正式发布了面向私人市场的“车电价值分离商业模式”,并推出了其首款对私换电车型——EU快换版。

迄今为止,北汽先后与百度、华为、科大讯飞、麦格纳、松下、孚能、国家电网以及格林美等数十家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欲最终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圈。

在北汽集团的2025战略中曾经提到,到2025年,北汽新能源要实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确保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全国第一、全球前三,实现市场引领、技术引领与模式引领。

而今对于部分燃油车板块的停产计划,则表明了北汽已经在全面电气化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至于这场空前的“转型之战”能否如计划顺利实施,北汽自主的“复兴之战”究竟该如何进行?汽车头条APP将持续保持关注。

分享到:

关键字: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