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7月17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股票代码:300750)与华晨宝马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华晨宝马或与宁德时代绑定股权,投资上限超28亿。这也是7月之内,宝马和宁德时代的又一次合作。
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目前的龙头企业,其发展一片欣欣向荣。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诸如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特玛”,股票代码:300116)、珠海银隆(以下简称“银隆”)、佳贝思绿色能源等,或是变卖资产,或是债台高筑、徘徊在生死边缘,或是被大集团战略抛售,行业分化严重。
近几年来,新能源已经成为资本的重要流向,以动力电池为代表的储能市场增长空间及发展机遇亦被视作风口之一。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严酷市场竞争,实力强大者迎风直上,弱小者则面临淘汰危机,行业整合潮依然来临。
在动力电池企业“冰火两重天”背后,谁将是被整合掉的第一家?
两极分化的产业现状
两极分化严重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的行业现状。这其中,活的很好的,必然会说到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成立于2011年,公司主要经营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等。仅用不到七年时间,公司就从无名小卒蹿升至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并在今年6月份成功在深交所上市,还实现了24天火速过会、上市后实现9个涨停,一路风光无限。
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11.84GWh,占中国市场27%的份额,并跃升为全球市场销量冠军。今年7月9日,宝马已与宁德时代确立价值40亿欧元的电芯采购意向,该合同将分为两大订单,一个是从中国工厂采购的电池订单,金额约 25 亿欧元;另一个是从宁德时代德国工厂采购电池的订单,金额约 15 亿欧元。
几日后,7月17日,宁德时代再次与华晨宝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华晨宝马向宁德时代购买电池产能建设项目,项目金额为8.15亿元;并将向宁德时代长期采购指定型号的动力电池产品,初始预付款为28.5亿元。
有好就有坏,一方面宁德时代如今项目合作正在火热进行,但另一方面,沃特玛和银隆却一片惨淡。
6月28日,深圳电池供应商沃特玛向全体职工发出通知,自2018年7月1日起沃特玛全体职工放假六个月,一时间引起业内一片哗然。
沃特玛总部位于中国深圳,是国内最早成功研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并率先实现规模化生产和批量应用的企业之一,后逐渐专注于电池开发及应用。根据中国化学(601117,股吧)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权威统计,沃特玛位居2016中国动力电池前三强。
但好景不长,进入到2018年,沃特玛就一直走在下坡路上。截至2018年4月沃特玛母公司坚瑞沃能整体债务已达221.38亿元,逾期债务19.98亿元,而5月逾期债务(包括对上游供应商欠款以及银行借款)已经增至35.32亿元。因为不堪债务重担,沃特玛公司才发出全员放假通知。
银隆的情况也和沃特玛类似,据了解,银隆在2016年营业收入为78.98亿元,净利润8.3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银隆仅2016年申报的国家补贴金额高达21.35亿元。2017年,珠海银隆营业收入为87.52亿元,净利润为2.68亿元,净利下降了67.94%。到今年6月,银隆在武安的产业园区已基本停产。
潮流变向背后的产业逻辑
事实上,不管是沃特玛还是银隆都曾经是动力电池行业的佼佼者。资料显示2016年度中国动力锂离子电池销售收入20强企业前五名中,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和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五。
从本质上看,消费市场对高性能、高品质、高性价比动力电池需求的提升带来动力电池产品更新越来越快,因此技术升级能力强的企业就更加容易把握市场优势,反之就会被淘汰。
从企业方面来看,在这一点上,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002594,股吧)先后切入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就可以看出。而沃特玛和银隆却步伐缓慢,自身的磷酸铁锂电池因低能量密度逐渐被市场淘汰,还迟迟没有产出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三元锂电池。
核心技术的落后造成了企业生产的产品销量不好,根据2018年5月有产出的新能源客货车数据,沃特玛在5月的产能数量仅为29辆。
和沃特玛相似的是,银隆的主要技术路线为钛酸锂电池,其质量、安全性能等方面比较出色,但最大的短板就是能量密度低,续驶里程短。这就限制了钛酸锂电池的应用领域,大多应用于公交车或短途客车市场,当这部分市场开拓放缓或受阻时,使其陷入停产的困境之中。
除了产品本身问题,两家企业在经营方面都存在盲目扩张的问题,这也导致其压货严重、回款慢、还账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资料显示,2017年沃特玛动力电池实现产能15GWh,全年实际生产8.67GWh,而销量仅为5.02GWh。这就意味着,除去生产率低之外,2017年沃特玛已经有了3.65GWh的压货量。
2016年董明珠入股银隆,在她为银隆带来30亿元融资的同时,也带来了银隆疯狂扩张。之后,银隆签下的新能源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至少达800亿元。而投资产业园的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借!2017年,银隆分别向中信银行、平安银行(000001,股吧)等多家银行贷款200多亿元。截至2017年12月31日,银隆的资产总额为315.12亿元,而负债总额却高达237.67亿元。
然而,巨额的投资却没有给银隆带来对等的营收。2017年,银隆的电动客车实际销售中只卖出去3355辆,相比2016年5285辆的销量下降了近一半……产品竞争力弱、发展战略走偏是导致上述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从整个行业来看,而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影响,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今年迎来爆发性增长,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已成为主流。因此动力电池的智能制造水平的也必须相应提高,跟不上技术发展脚步的企业自然就会被淘汰。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动力电池配套企业接近468家,2016年超过200家,2017年则不足百家。到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将不足50家。究其原因就是大企业盲目扩张、中小型企业又因为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资金状况紧张而存在生存危机,行业洗牌已经在残酷的进行中了。
在未来,市场份额必然会向大企业进一步集中,这也将推动领先企业的研发实力、规模应用和管理水平更高发展。而那些没有把握住潮流方向的企业,会更加快速的被挤压,甚至被淘汰,这就是残酷的不可逆转的市场逻辑。未来的储能江湖,门派与势力范围,或许已经清晰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