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今年全国两会闭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也随之出台。纲要透露了未来五年中国计划实施的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它们代表着当今时代顶尖科技,引领着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大发展。你或许不知道,其中有些重点工程涉及的技术或应用,惠州已走在全国前面。我们推出“进击十三五之惠州能”系列报道,望“十三五”,窥探分析惠州快速发展的能量、创新驱动的能力、追求卓越的能动。一言以蔽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惠州,能!
出门坐电动公交车或打纯电动的士,安静舒适、无气味;开着电动私家车去上班,不愁没地方加油……这些环保出行方式,正日益深度介入惠州市民的生活。东时记者近日从市发展和改革局获悉,2013年至2015年,惠州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超2000辆,“十三五”时期,惠州将培育和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同时加快引进和建设清洁能源项目。
过去3年推广新能源汽车逾2千辆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0万辆”列入中国“十三五”百项重大工程或项目。惠州一直有“汽车整车梦”,新能源汽车被视为最有可能圆梦的突破口。此外,新能源汽车核心设备新能源电池也是惠州的优势产业,在国家计划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惠州大有可为。
随着城市燃油车辆保有量逐日攀升以及汽车尾气增多,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呼声日益增高。惠州一直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惠州新能源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并将车辆电动化与推广应用结合起来,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2013年,全国28个城市或区域公布为第一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惠州名列其中。市发展和改革局称,作为试点城市,惠州在最近几年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通过完善政策体系、落实财政补贴、加大督促指导、营造社会环境等措施,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作取得明显效果。目前,全市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据市发展和改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2015年,我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超过2000辆,建成充电桩近千个,超额完成省下达的1500辆目标任务。这批新能源汽车进入公交领域、出租车领域、公务车领域、私家车领域等。
惠东一车企生产能力将达到1万辆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势所趋,惠州未来对此有何动作?根据惠州“十三五”规划纲要,惠州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
近日,市经信局局长刘光滨向东时记者介绍,在汽车产业方面,市经信局将联合市发展和改革局于今年推动出台 《惠州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进亿纬、京兰、贝特斯、欣旺达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
位于惠东县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广东京兰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建设新能源整车生产线,将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测试及单班年产5000辆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能力。到2017年底项目工程全部建成后,该公司将形成珠三角地区最大的集研、产、销(物流)为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达到整车1万辆、主要配套件3万辆的生产能力。
市发展和改革局介绍,我市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壮大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产业,做大做强零部件产业和充电设施建设。
延伸阅读
仲恺已成为全球高能环保电池生产基地
目前,惠州正试图将汽车与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新支柱产业。对于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惠州已经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根据惠州“十三五”规划纲要,我市明确了清洁能源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主攻方向,不断加快清洁能源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着力构建“2+2+N”的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市发展和改革局表示,惠州正加快广控黄埠东山海风电场、国电电力惠东斧头石风电场等项目建设,适时启动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同时,惠州重点发展动力电池、仪器仪表用专用电池、燃料电池、高转换率太阳能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及充电设备,努力打造全球重要的高能环保电池生产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近期对全市环保电池进行调查分析,认为惠州集聚了TCL金能电池、德赛电池、亿纬锂能、超霸电化、金山电化、蓝微电子、亿能电子等骨干企业,形成了从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电池芯、电池壳、电池保护电路、配套充电器的制造,到组合电池产品生产一站式能源解决方案的较完善的产业链。目前,我市仲恺高新区是全球第三大聚合物电池生产基地,销量列居全球第三位,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高能环保电池生产基地之一。
惠州目前在环保电池方面所拥有的实力,也为惠州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
“2+2+N”现代产业新体系
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培育物联网、云计算、LED、生物医药等产业成为优势产业,推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服装制鞋、家电制造、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支柱多元、结构优化、支撑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