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讯:——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系列文件出台
张忠岳
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具体到汽车产业,标准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汽车强国的地位。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中国一直是标准的跟随者,不管是等级标准、还是排放标准等,中国都不是标准的引领者。传统燃油车技术标准话语权的缺失,使得我国汽车产业不得不先学习和跟随,然后寻求并行和超越。
如今,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有机会在新一轮以新能源汽车、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等为发展契机的产业革命浪潮中率先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标准体系。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6月15日,工信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信息通信)》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电子产品和服务)》,加之此前发布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以下统称《指南》),这一系列文件成为我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南针。
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无需赘述,笔者想为《指南》点赞的是,在顶层设计层面就体现了科学和全面的特点,根据标准化主体对象和行业属性,将标准体系划分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信息通信标准体系、电子产品与服务标准体系等部分。
仔细研读《指南》不难发现,每个细分的标准体系建设规划都是深思熟虑,经过政、产、学、研多次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的结晶。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主要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中定义、分类等基础方向,人机界面、功能安全与评价等通用规范方向,环境感知、决策预警、辅助控制、自动控制、信息交互等产品与技术应用相关标准方向。按照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逻辑结构、产品物理结构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框架定义为“基础”、“通用规范”、“产品与技术应用”、“相关标准”四个部分,同时根据各具体标准在内容范围、技术等级上的共性和区别,对四部分做进一步细分,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界限清晰的子类。
对于《指南》发挥的主要作用,国家有关部委在解读中明确表示,将充分发挥标准在车联网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基础引领作用,加快共性基础、关键技术、产业急需标准的研究制定,加紧研制自动驾驶及辅助驾驶相关标准、车载电子产品关键技术标准、无线通信关键技术标准、面向车联网产业应用的LTE-V2X和5G eV2X等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设跨行业、跨领域、适应我国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满足研发、测试、示范、运行等产业发展需求,为打造具有核心技术、开放协同的车联网产业提供支撑,为自动驾驶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而言之,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需要在车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标准方面重点实现突破,和美、德、日等汽车强国抢夺标准的主导权,从而在未来几十年的产业竞争中取得引领地位。
不过,要建立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并形成中国特色,并非一件易事。科学的标准体系,可以引领产业发展;反之,偏离发展方向以及要求过高的技术标准都会起到反作用。如此宏大的标准体系建设势必需要多个管理部门、多个细分产业,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经过若干年的辛苦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如同《指南》解读中所提及的,未来需要继续发挥好由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20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项委员会的作用,合力推动解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导,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