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能建成功举办中东欧电力市场研讨会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18-06-22 浏览:

一场在中东欧国家首次举办的电力专业盛会,不仅搭建起智慧碰撞的交流平台,也勾勒出携手共赢的美好前景。

6月12日,由中国能建举办的中东欧电力市场研讨会在维尔纽斯举行,中东欧能源界人士以“同心同向 共建共赢”为主题,共商中东欧绿色能源发展的形势与机遇。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中东欧国家举办电力专业研讨会,不仅促进了中国能建与中东欧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深化合作,也为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走出去”,与中东欧各国实现共建共赢提供了有益探索。

共建共赢的良好开端

来自立陶宛议会、经济部、能源部,世界风能协会,乌克兰、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格鲁吉亚等中东欧国家能源政府机构、驻立陶宛使馆使节、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8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话发展。

“此次会议是中国能建积极响应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与中东欧能源领域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服务升级,共同推动中东欧各国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的一次盛会。”中国能建董事长、党委书记汪建平在研讨会致辞中说。

研讨会上,中国能建全面展示了公司综合实力、中东欧市场开发经验以及在能源领域尤其是清洁能源领域的优势技术。围绕“共建共赢”,与会嘉宾讨论了中东欧国家开拓绿色经济新空间、深化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合作等议题。

立陶宛能源部副部长利娜·萨百特涅认为,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这次研讨会无疑是在这个领域合作共赢的良好开端,“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合作”。

萨百特涅说,“16+1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不仅让立陶宛有机会与中国合作,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多边平台,让立陶宛可以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竞争、共享资源。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兼乌克兰风能协会主席安德里·科涅琴科夫说,乌克兰目前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是这方面的领先者,无论是技术、工程速度还是产品质量都有很强竞争力。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先进技术能在这一领域为乌克兰提供帮助。

中国驻立陶宛大使申知非对研讨会的举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中国和立陶宛已经有了一定能源合作基础,中国能建是中国能源领域的国家队,下属的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已经在立陶宛开展业务。中国能建此次来到立陶宛并召开研讨会,更是一次促进中立、中东欧国家能源合作的好机会,特别是共同开发绿色清洁能源,为立陶宛实现能源自给的目标作出贡献。

中国中东欧合作的典范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欧洲新兴市场国家集中地区的重要结合,对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实现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能建与中东欧能源领域合作由来已久。2013年,中国能建所属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成功收购立陶宛国家电网设计院公司股权,拉开了中国政府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新时代下,中国能建与中东欧国家能源合作的新进程。

五年来,中国能建在中东欧与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多个国家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在马其顿,中国能建总承包了奥斯洛梅杰130兆瓦燃煤电站项目;在白俄罗斯,总承包建设了该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电网建设项目——核电输出线路及电力联网项目,线路总长约2030公里,覆盖白俄罗斯50%以上国土面积;在波黑,承建了该国第一个采用清洁、高效的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投资规模最大、参数等级最高的火力发电项目——图兹拉火电站7号机组建设项目……一批精品能源工程成为中国能建与中东欧电力市场共建共赢的典范,架起了中国和中东欧人民同心同向的桥梁。

不断完善的经营模式

如今,真诚的合作正渐入佳境,项目签约仪式一步步将研讨会推向了高潮。

在众多嘉宾的鉴证下,中国能建投资公司与立陶宛Orion基金公司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开发中东欧的电站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等。华北院与立陶宛Achema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中东欧区域合作,共同开发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与此同时,华北院还与乌克兰METROPOLIYA MC LTD公司签订了2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总承包合同。

中东欧国家位于‘一带一路’倡议同欧洲投资计划的对接区,是亚欧交流与合作的纽带。中国能建在与中东欧各国的合作中,互学互鉴,合作共赢,不断创新完善经营模式和合作模式,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借助此次电力市场研讨会的举办,中国能建将主动融入和深度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机制,把先进技术和成熟的产能带出去,以中国品牌、中国技术、中国资本带动沿线国家大力发展电力和能源等基础设施。

分享到:

关键字:电力交易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