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国内新闻 返回

中国地方政府燃料电池规划

作者:中国储能网新闻中心 来源:ind4汽车人 发布时间:2018-07-05 浏览:

自从总理去了一趟日本以后,燃料电池在国内其实是很热的,最为主要的是各个地方政府针对各自的基础制定了相关的规划来实现相关国家规划落地工作,引进和制定工作计划,主要包含北京、上海和广东省等主要地区。地方政府不少围绕燃料电池汽车进行规划,在如今的规划中给各方描绘了一个很好的前景。

图1 2020-2025地方政府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数量

1)上海市 《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

上海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产业化的先行者。从2003年“超越一号”燃料电池汽车到2015年上汽荣威950燃料电池汽车,上海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始终代表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高水平,并在世博会、新能源汽车万里行等示范应用中表现出众。上海专注于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制造的企业数量超过30个,覆盖了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与整车,以及推广应用与配套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嘉定区已初步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资源聚集,汇聚包括上汽、汽车城集团、同济大学、机动车检测中心、上燃动力、重塑、舜华、治臻等一批重点单位,具备了氢能、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平台、燃料电池汽车及示范运营等较完整的产业配套要素。上海的发展目标为:

 2017-2020年:聚集超过100家燃料电池汽车相关企业,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1个、燃料电池汽车检验检测中心1个,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50亿元。在示范运行与推广层面,建设加氢站5-10座、乘用车示范区2个,运行规模达到3000辆,积极推动燃料电池公交、物流等车辆试点。

 2021-2025年: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整车企业1家、动力系统企业2-3家、关键零部件企业8-10家,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在示范运行与推广层面,建成加氢站50座,乘用车不少于2万辆、其它特种车辆不少于1万辆。

图2 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目标

2)北京市 燃料电池规划

2017年12月,《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发布。科学布局并适度超前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制和示范,培育产业新增长点。加大以氢燃料为主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力度,着力在整车耐久性、续驶里程和燃料电池使用寿命等领域取得突破。重点增强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氢气循环泵、空压机等零部件,高压储氢、液态储氢等的研发生产能力。

2017年,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2017年7月,北京市科委和昌平区政府与7家在京研究机构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建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的合作协议》。北京规划到2020年,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中心,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积极部署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开发及示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汽车创新中心。《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 提出到2020 年,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要达到5000 辆。

3)广东省:“多地开花”的氢能产业发展布局

全国首个正式商业化载客运营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在广东运营,这条公交示范运营线上的所有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生产地均为广东。广东依托佛山、云浮两个珠江西岸城市,通过创新性的产业对口帮扶模式,各自打造了相对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正在不断吸引整车企业落户。

2017年9月,东莞首个氢能源装备产业化项目奠基,将推动加氢站、氢燃料电池和氢动力装备及应用产品的产业化。而东莞提出筹建国际氢能产业城,按照项目规划,以氢能科技产品为基础,以建设氢能应用示范与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将构筑起东莞首个完整的集氢能源科研、技术、产品、平台、为一体的产业基地。

2017年12月,国内首个“氢能周”在佛山南海举行了开幕式。佛山注重和云浮的战略合作,设立10亿元氢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30亿元氢能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并预计在2019年投入使用10座加氢站,力争实现千辆氢能公交车示范运营项目。佛山南海区在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南海区推广燃料电池叉车5,000辆,燃料电池乘用车10,000辆,燃料电池客车5,000辆。 “多地开花”的氢能产业发展布局,使广东具备了“制氢-储氢-运氢-加氢-氢气燃料发动机-整车示范运行”全产业链的技术储备和试点运行的经验。

分享到:

关键字:燃料电池 氢能 新能源汽车

中国储能网版权说明:

1、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储能网:xxx(署名)”,除与中国储能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储能网)”的作品,均转载与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但并不代表中国储能网赞同其观点、立场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版权问题与本网无关。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以及引用的图片(或配图)内容仅供参考,如有涉及版权问题,可联系我们直接删除处理。请在30日内进行。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661266197、 邮箱:ly83518@126.com